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台州学院工作报告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4-04-12 点击数量:

坚持立德树人 全面深化改革

努力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为建设台州大学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

——在台州学院七届一次教职工代表大会、第十一届工会

会员代表大会暨第十三次教学工作会议上的报告

龚建立

2014327

 

 

各位代表、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学校行政,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代表们审议,也请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学校党政经过多次研究,决定将七届一次教代会、十一届工代会和第十三次教学工作会议合并召开,并且突出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主题,目的是要利用教代会这一重要平台,开展广泛深入的研讨,在全校上下进一步形成人人重视提高教育质量、人人关心人才培养、人人服务于人才培养的良好氛围。

 

一、六届一次教代会以来的学校工作

六届一次教代会以来,我们深入实施“十一五”、“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坚持内涵发展与硬件建设“两手抓”,较好地完成了一系列重大任务,克服了发展中的许多困难,学校各项事业都得到了长足发展,办学总体水平大幅度提升。主要表现在以下六个方面:一是学校以17A2B的优良成绩通过了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教学建设与改革积极推进,人才培养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二是成功承办了省第十三届大学生运动会,取得了运动成绩与精神文明双丰收,有力地扩大了学校的社会影响。三是椒江校区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办学条件显著改善,办学布局更加合理。四是大力加强学科与师资队伍建设,办学的综合实力显著增强。五是建立了一批公共服务平台,校地、校企频繁互动,社会服务工作全面拓展。六是实行了岗位设置管理和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内部管理创新迈出了重要步伐。

在六届一次教代会以来的七年中,前四年是抓评建、打基础、促转型、上水平的四年。2011年以来的后三年,是攻坚克难、充实内涵、展示形象的三年。三年来,学校全面实施“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认真落实第十二次教学工作会议的部署,积极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各项事业发展稳中求进。

——人才培养质量稳步提高。专业布局进一步优化,教学改革稳步推进,专业内涵不断充实,共取得省级以上教学标志性成果42项。学校入选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学生在省级A类学科竞赛中获奖145项。毕业生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欢迎。生源质量稳中有升。

——科学研究水平持续提升。有6个学科被评为省级重点学科。新增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个市级创新团队,科研平台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大力培养精品科研成果,获得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24项,取得标志性科研成果792项,在省级科学技术奖方面取得了突破。到校科研经费稳步增长。

——社会服务工作积极拓展。校地互动常态化。成人教育收入突破了3000万元。2013年横向到款经费接近1000万元,较2011年初增长43.3%。近3年共完成横向科研合作项目400项,实现了百万元以上重大横向项目的新突破。

——师资队伍结构不断优化。新引进专任教师66人,新增教授19人,高级职称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达到43.6%,较2011年初提高6.8个百分点。新增博士71人,现共有博士184人,具有硕、博士学位的教师占74.6%。有92人次入选省、市各级各类人才培养计划。

——内部管理改革扎实推进。全面推行了岗位设置管理,启动了第二轮岗位聘任工作,目标管理进一步加强。财政拨款稳步增长,生均经费达到了12378元。学校被评为省级节约型公共机构示范单位。师生参与民主管理的渠道保持畅通,多校区管理体制机制逐步优化,学校平稳运行。

——育人工作格局更加完善。宣传思想工作得到了进一步重视和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取得了一批新成果。全员育人、“三全”育人的格局不断优化。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常抓不懈,文明寝室建设以及各类主题教育活动深入开展,学生的成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

——办学基本条件逐年优化。椒江校区二期工程全面建成,办学条件明显改善,校区布局进一步优化。三期工程第一批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公寓标准化建设顺利通过评估。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达1.88亿元。数字校园建设分步推进。各类基地(平台)建设持续深化。

——教职工的民生大为改善。718套临海教职工代建商品房交付使用。配合做好台州市教师公寓建设,全面反映各方面的呼声,努力维护教职工的根本利益。实行了绩效工资制度,教职工的收入水平较快提高。同时,努力帮助解决教职工子女入托、入学等后顾之忧。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学校发展还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一是内涵建设任务繁重,高层次学科带头人引进困难,办学整体实力有待提升,与先进兄弟院校之间的差距有逐渐拉大的趋势;二是教学改革推进困难,实践环节比较薄弱,人才培养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三是体制机制创新的步伐不够大,基层教学科研组织还不健全,办学活力有待进一步激发;四是椒江校区基建的任务依然繁重,育人的条件和环境仍需改善。这些不足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不断加以改进。

二、今后五年学校主要工作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已进入了大众化深入发展阶段,高等学校特别是同类院校之间的竞争更加激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等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个性化的需求,大学与社会之间进一步呈现出融合发展态势。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作出了总体部署,高校改革正迎来新的历史机遇期。校第二次党代会对学校今后五年的发展作出了总体规划,树立了“加快建设台州大学”的目标。面对百舸争流的竞争态势,面对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面对波澜壮阔的改革形势,面对学校发展的新目标、新任务,我们如果继续困守于象牙之塔,对这些新形势、新机遇、新要求视而不见、充耳不闻,就有可能被淘汰出局。作为一所新建本科院校,学校只有主动适应分类、分层办学的历史趋势,积极回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自加压力、主动作为,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特别是人才培养质量,走出一条特色发展之路,才能在新一轮竞争中占据主动,在同类高校中争创一流。

为此,今后五年学校工作的指导思想是: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及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全面落实“四性”办学定位,立足地方,强化应用,积极推进“四个发展”,大力实施“五大工程”,认真落实校第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各项任务,进一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增强学校整体实力,为建设台州大学奠定更加坚实的基础。

今后五年,学校将紧紧围绕党代会目标任务的落实和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重点抓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全面深化教育教学改革。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新建3-5个本科专业,建立若干个在同类高校中有较大影响的品牌、优势、特色专业或专业群。大力培育标志性成果,争取获得省部级以上教学成果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取得重要突破,人才培养质量力争进入国内同类高校前列。

2.显著提高学科建设水平。优化教学机构设置,做好学科专业整合工作,推进基层学术组织创新。下大力气打造1-2个品牌学科,争取获得硕士专业学位授予权。新建1-2个省部级科研平台,获得20项左右省部级以上科研奖,力争在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方面取得更大突破。

3.大力提升社会服务能力。推进校地战略协作,推动产学研深度合作。出台并实施《服务地方行动计划》,与地方政府、企事业单位合作共建一批高水平服务平台,争取获得一批百万元以上的重大横向项目。年横向到校科研经费比2013年翻一番。

4.努力增强师资队伍实力。加大投入,在高层次学科带头人、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培养和引进上取得重要突破。教授达到100人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比例达到30%。具有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比例接近25%。工科专业“双师型”教师比例达到30%

5.积极推进内部管理创新。制订《台州学院章程》,形成以章程为核心的现代大学制度体系。推进和深化职称评聘制度、岗位聘任制度、人事分配制度等内部管理体制机制创新,最大限度激发办学活力。

6.全力做好服务保障工作。椒江校区三期工程基本建成,校园全面围合,校区布局整体优化。生均经费保持在省属高校平均水平,并同步增长。做好台州市教师公寓售房工作,根本解决教职工的住房困难,推进民生持续改善。

今后五年,是加快建设台州大学的关键五年,也是学校发展不可错失的五年。要全面完成今后五年的各项任务,缩小与“台州大学”之间的差距,关键在于练好内功,基础是培养好人才,核心是提高教育质量。为此,我们必须牢记人才培养这一根本使命,毫不动摇;必须把握提高教育质量这一核心任务,做实文章;必须着眼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这一前提条件,夯实基础。

三、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与举措

人才培养是学校的根本职能。人才培养特色是学校最主要的办学特色。人才培养质量是教育质量的核心。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根本出路是深化改革。《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机制”,一针见血地指出了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和切入点,为学校深化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指明了方向。教育部“高教30条”以及浙江省“高等教育质量工程——教学业绩提升计划”等都对高校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提出了具体、明确的要求。

根据高等教育发展形势和发展规律,结合本校实际,今后一段时期,学校人才培养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人为本、立德树人、协同育人,坚持知识为基、能力为重、全面发展。以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为突破口,大力推进教学建设与改革,着力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狠抓师资队伍建设,积极创新体制机制,全面优化育人环境,推动学校人才培养水平再上新台阶。

主要措施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在“五个性”上做文章,全面推进教学改革

1.注重实践性。以“卓越计划”理念为指导,以提高实践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设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试验区”,鼓励先行先试,探索与有关部门、科研院所、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的模式。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建立课内课外、校内校外、专业实践与技能培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体系。结合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分类制订实践教学标准,鼓励各二级学院推行专业核心技能考核,建立实践教学督查和全程评价体系,确保达到应有效果。优化实验体系,推进实验教学改革,创新实验教学方法、方式,倡导采用现场教学、企业仿真教学等教学方法。实施校企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建设计划,大力加强实践教学核心平台建设,力争在直属附属医院、省级实践教学平台建设上取得突破。加大实践教学投入,新增生均拨款优先投入实践育人环节,新增教学经费优先用于实践教学。

2.注重创新性。大力推进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积极推行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合作式、参与式教学,将创新思维培养贯穿教学全过程的各环节。落实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探索学生自主学习新模式,逐步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知识传授型教学,推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能力培养型教学。构建多元化的学习模式,加强对学生学习策略和学习方法的训练与指导,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积极推进创新平台建设,努力构建国家、省、校三级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出台相关政策,引导教师积极参与指导学生第二课堂活动。完善学科竞赛制度,对学科竞赛实行分类管理,努力调动二级学院、教师以及学生的积极性,通过以赛带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修订课外学分管理办法,增设创新创业学分,鼓励和支持学生开展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改进毕业考核环节管理,推行分类管理,重视学生科技作品在毕业设计(论文)环节中的运用。

3.注重综合性。以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为主线,系统设计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体系,改变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做到既注重专业知识技能的训练,又重视综合素质的培养;既着眼能力素质的提高,又注重学生个性特点的发展。加强对学生就业能力形成模型及其途径的研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及其实现途径有效配置教学各个环节,形成目标、途径和保障有机统一的培养体系。改变基于完整学科知识体系的教学,加强教学内容的综合与集成,减少不同课程的内容重复,整体优化知识结构,逐步实现课程体系从学科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转变,从而提高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做好学科专业布局的整合工作,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强化基层教学科研组织功能,建立学科支撑人才培养、科研反哺教学的良性机制,从而提高人才培养的整体水平。

4.注重开放性。坚持开放办学,根据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不断优化专业布局。启动对现有专业的认证与评估试点工作,探索建立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对相关指标第三方评价连续两年不理想、学生满意度低的专业,学校将采取缩减招生指标、隔年招生直至停招等调控措施,促进专业动态调整。改变线性的、封闭的人才培养设计理念,积极推进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争取双方共同设计培养方案,联合实施人才培养过程,合作完成相关环节的考核。要把人才培养的国际化作为教学工作的重要指标,纳入对二级学院以及专业的考核评估,推动各专业通过灵活方式与国(境)外高校开展联合培养,提高人才培养的国际化水平。

5.注重选择性。坚持以人为本,进一步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校的资源和条件,逐步扩大学生的自主选择权。积极推进制度创新,修订学籍管理、转专业等制度,切实改变学生学习渠道过窄、选择空间过小等问题,为学生创造灵活多样的学习机会,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学校将允许学生在第二至第五学期申请转专业,并逐步放宽对转专业的限制。各专业都要拿出招生录取人数5%以上的转入名额用于学生转专业。逐步引入竞争机制,创造条件,允许学生在大学体育、大学英语、计算机基础、形势政策课等公共基础课上享有一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形成倒逼机制,推动公共基础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效果。

(二)在师德师能上下功夫,努力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1.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学高方能为师,身正才能为范。为师者以师德为魂、以传道为先。要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8.19讲话精神,加强对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的政治引导,帮助他们坚定理想信念,增强教书育人的使命感。制定学校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培树、宣传师德先进典型,引导教师言传身教、潜心育人。教师不但要做学生的学业导师,还要做学生的人生导师。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教职工职业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把师德表现和教学工作作为教师考核、聘用、聘任的首要内容,实行师德“一票否决”制。教师培训要强化师德师风教育,特别是学术道德、学术规范教育,对学术不端行为要“零容忍、出重拳”。

2.提高教师教学能力。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处于主导地位,是课程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要坚持教学为要、科研为基,视教学为天职,把科研作为内在要求。实施“教师素质提升计划”,加强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建设,完善教师教学发展机制,推进教师培训、教学研究、教学测评、教学咨询等工作常态化,建立教师的终身学习和可持续发展体系。完善教研室、教学团队、课程组等基层教学组织,促进教研活动制度化。加强青年教师队伍建设,落实新教师助教制度,建立青年教师国内访学、挂职锻炼、社会实践制度,促进教坛英才云集、新秀辈出。确立科研(教研)、社会服务首先要为人才培养服务的理念,引导教师将科研(教研)成果、社会服务案例引入教学,构建科研(教研)、社会服务反哺教学的长效机制。

3.优化师资队伍结构。大力培养引进高层次学科带头人、教学名师、高水平教学科研团队,努力提高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教师要主动深入企事业单位生产管理一线,增加实践经历,与企业联合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增强解决工程技术问题的实践能力,提高培养应用型人才和进行产学研合作的水平。从产业部门和企业聘任一批学有专长、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学者以及工程技术人员作为兼职教师,提升“双师型”教师的比例,提高实践教学的效果。积极推进教师国际交流,开阔国际视野。采取切实有效措施推进教师的国际化培养,努力提高具有三个月以上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的比例。增加高水平外籍教师聘请数量,促进相关学科教师合理分流,加快发展。

4.增强教师队伍活力。探索教师岗位分类管理,逐步建立完善的教师分类体系,推行差别化的人事管理政策,使每一位教师都能在各自岗位上履行职责,发挥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化校内岗位津贴制度改革,逐步建立教师岗位津贴校、院两级分担机制,推动二级学院进行内部改革,强化基层组织功能,增强内部活力。逐步深化岗位聘任制度改革,加强聘期考核与管理,建立健全竞争激励机制,促进教师“能上能下”、“分级流转”、“非升即转”。推进职称评审制度改革,学校按需设岗,实行自主评聘、合同管理;教师凭实力和业绩竞聘上岗、按岗评聘,从而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三)在制度创新上求长效,全面优化质量保障体系

1.建立清晰的质量目标体系。质量目标是学校人才培养和教学改革的逻辑起点,要综合高等教育宏观背景、学校的办学定位、用人单位的需求等多种因素来确定。学校要建立人才培养规格标准、专业设置标准、课程标准、师资标准、教学过程标准、教学质量标准等,为各二级学院、各专业确立人才培养的质量目标提供依据。各学院,特别是各专业都要加强对人才培养质量目标的论证,确立清晰的人才培养规格,切忌“放之四海皆准”的质量目标描述。要明确每个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以及理论基础、实践能力、综合素质所应达到的标准,从而形成清晰的质量目标体系,为质量监测和结果考核奠定基础。

2.建立完善的质量运行系统。严格执行质量标准,加强教学运行过程管理,真正实现教学质量管理各环节无缝对接。严肃教学工作纪律,对随意调停课、大量调停课、教学组织无序、教学秩序混乱的,将作为教学违纪或教学事故处理。加强课堂教学质量管理,反对“东拉西扯”、“家长里短”,努力提高课程教学的“含金量”。加强实习、实训环节的质量管理与考核,避免“放羊”。加快推进考试考核方式改革,更加重视学习过程考核,强化能力与素质考核,积极探索多元化的考核方式。加强考核环节管理,对考试“放水、漏水”现象,学校将追究当事教师甚至相关领导的责任。改革学生评教制度,引导教师加强课堂教学管理,严格课业要求,严把考核关。逐步完善学籍、学位管理制度,建立教学、学工联席会议制度,狠抓学风建设,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3.健全质量监测反馈体系。完善校、院两级教学质量监测保障组织,理顺机制、明确职责,切实发挥两级质量保障组织在日常教学、教学改革和建设中的督促指导作用。加强基层教学组织建设,健全教研制度,发挥基层组织在教学质量监测中的重要作用。建立动态的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实现教学基本状态的常态化监测。建立健全学生学习状况、人才培养过程、毕业生就业去向及工作状况、用人单位评价等各方面信息的反馈机制,形成循环闭合的质量监测和反馈体系。进一步落实全员听课制度,完善课后相关信息的沟通和整改落实机制。改进教学检查和专项检查评估制度,严把成果验收的质量关,及时弥补人才培养过程中的薄弱环节和管理漏洞。

    4.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估制度。评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是质量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将按要求发布年度质量报告,逐步探索政府、企业、学生家长参与学校教学质量评估的新机制。成立教育质量评估中心,负责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常态监测、学校教学工作自我评估、专业认证与评估等工作。出台《二级学院教学工作及业绩考核办法》,探索教学单位教学质量年度报告制度。制订《教师教学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对教师教学工作进行学生、同行、教学管理人员、质量监测人员综合评价。启动专业绩效评估工作,

定期进行专业评估,逐步形成专业动态调整优化机制。

(四)在“三投入”上抓落实,努力优化育人环境

1.健全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积极争取地方财政支持,稳步提高学校生均财政拨款水平。多渠道争取财政专项经费,吸引社会力量捐资助学,提高学校的财力保障能力。加强制度创新,鼓励二级学院、教师向社会争取资源投入人才培养。建立教学经费与事业费同步增长机制,新增经费优先用于教学工作。建立科学、有效的预算管理机制,统筹学校财力,优化经费支出结构,充分发挥经费投入的杠杆和导向作用。加强项目经费管理,转变“谁争取,谁使用”的固有观念,将各类科研经费纳入学校公共财务统一管理范畴,鼓励和引导教师将项目经费投入实验、实训条件建设,用于人才培养。加强教学经费使用过程管理,做好审计监督工作,提高经费的投入效果和使用效益。                                                                                                                                                                                                       

2.确保工作精力投入到位。学校要把教学工作作为最基础、最根本的工作来抓,党委会每年至少两次专题研究教学工作,校长办公会议要把教学有关工作作为经常性议题,及时研究解决相关问题。学校每年要召开教学工作会议,研究解决教学工作中遇到的突出问题。领导干部要把主要精力用于管理,服务于人才培养。校长是学校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学院院长是本学院教学质量的第一责任人,其它领导干部、各职能部门也都要围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搞管理、做服务、办实事、献良策。教师要把主要精力投入教书育人工作。一个不把主要精力投入教学工作的教师不是合格的教师。加强正向激励,加大教学奖励力度,让静心教学、潜心育人、成绩突出的教师有地位、有盼头、有成就感。

3.努力改善教学硬件条件。加快椒江校区后续工程建设,完成风雨操场等二期工程扫尾工作,进一步改善学生的第二课堂活动条件。加快推进三期工程建设,力争公共教学楼、经贸建工大楼主体工程6月底交付使用。按计划推进图书信息中心建设,积极创建省级数字化示范校园,大力加强网上学习平台和学习资源建设,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创造条件。艺术楼、综合实验楼、实训基地(中心)、实验动物中心等项目要抓紧办理立项报批手续,争取早日开工建设。加强教师技能实训中心建设,为师范生开展校内教师技能训练提供良好保障。加快椒江校区校园合围、第二食堂、学生公寓等工程建设,推行走动管理,提高教学服务保障的能力和水平,维护校园的安全稳定。

4.进一步优化育人格局。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充分调动全体教职工的积极性、主动性,努力形成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格局和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全过程育人的氛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要把育人作为天职,贯穿教学工作的全过程。积极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进公寓、进网络、系统化、生活化,提高其针对性和有效性。探索实施学业导师制,加强对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创业指导,完善学生成才服务体系。牢固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畅通诉求渠道,支持和引导学生有序参与学校民主管理。文化有特色,润物细无声。要加强以校训为核心的大学文化建设,进一步发挥文化的育人作用。校内各级党组织要发挥统筹协调和思想引领作用,把各方面的力量和资源都汇集到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上来。

各位代表、各位老师、同志们,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永恒的主题,教学改革没有“休止符”、永远“在路上”。让我们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牢固树立以学生成才为本的办学理念,真抓实干,锐意改革,努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全面提高教育质量,为加快实现“台州大学梦”而不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