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志们:
现在,我代表中国共产党台州市第四届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
这次大会的主要任务是:认真总结市四届一次党代会以来的工作,研究确定今后五年发展的目标和任务,选举产生中国共产党台州市第五届委员会和纪律检查委员会,动员全市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奋力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加快实现赶超发展,为建设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而努力奋斗。
一、过去五年取得显著成绩,为赶超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市四届一次党代会以来,我们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团结带领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干部群众,全面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工作部署,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胜利完成市四届一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三五”的良好开局。2016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842.81亿元,同比增长7.7%,增幅居全省第4;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272.63亿元,增长13.9%,增幅居全省第2;地方财政收入343.28亿元,增长10.7%,增幅居全省第2;城镇和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47162元、23164元,增长9.0%和9.1%,增幅居全省第2、第3。
贯彻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态度坚决、行动有力。自觉用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武装头脑、指导工作,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持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定不移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提出台州“十三五”发展的新坐标是“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总要求是“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勇当排头兵、再创新辉煌”,主抓手是奋力完成“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补齐关键领域短板”三大历史任务,在全市上下凝聚共识、汇聚力量,确保了中央、省委决策部署在台州落地生根。
转型发展精准发力、成效明显。坚持稳中求进,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拆治归”为重点倒逼转型升级,加快发展动能转换。“三改一拆”拆出了发展空间,改变了城乡环境,创出了“台州样本”。“五水共治”强化了源头治污、系统治理,逐步恢复了水系生态、山河本色。浙商回归形成新的热潮,一批在外台州商人回乡创业,植入优质项目。通过“拆治归”组合拳的引领和助推,企业优胜劣汰,创新能力不断增强。沿海大平台建设成效明显,吉利V汽车、吉利临海产业园扩建项目、新吉奥新能源汽车、彩虹无人机、北航通航产业园、中车台州配套产业园、中国联塑台州生产基地、氢能小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户。境内外上市公司达到44家,新三板挂牌企业54家。引进“国千”“省千”人才数居全省前列。质量强市、标准强市、品牌强市建设深入推进。服务业持续做大做强,新经济蓬勃兴起,金融、旅游、信息、海洋经济加快发展。农业基础地位不断巩固,综合生产能力持续提升,农村经济合作组织“三位一体”建设创出特色。
基础设施建设谋划超前、强势推进。积极构建大交通,沿海大通道贯通,头门港开港,杭绍台高铁、金台铁路、沿海高速、杭绍台高速等顺利开工,启动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市域铁路S1线一期、中央通道动工建设,市区内环线年内建成,互联互通的立体交通进一步成网成型。台州第二电厂、仙居抽水蓄能电站建成投产,三门核电一期即将投产。洪家场浦、栅岭汪排涝调蓄工程、朱溪水库、台州市引水工程、东官河综合整治工程等重大水利项目加快建设。坚持“一尊重五统筹”,加快市区融合,中心城市集聚功能进一步增强。“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县域城市特色发展,一批中心镇由“镇”向“城”稳步跨越。实施城建四大攻坚行动,破解了一批积累性难题。
全面深化改革担当有为、重点突破。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和民间投资改革扎实推进,金融生态良好,信用综合指数在全国地级市中名列前茅。市区融合体制改革迈出实质性步伐,市区财政、土地管理体制改革、市区普通高中一体化、公交一体化、交警一体化等落地实施。针对项目投融资建设平台不足的短板,全市组建了一批国资平台。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市县两级部门全面完成清权、确权工作,基本建成“五张清单一张网”,率先开展“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推动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企业、城市、人才国际化进程加快,开放水平和层次实现新的提升。
民生事业优先发展、持续改善。千方百计增加群众就业,基本构建起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大力扶贫攻坚,全面消除家庭人均年收入4600元以下的绝对贫困现象。秉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系统加强生态治理,努力创造山清水秀、天蓝地净的宜居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两路两侧”“四边三化”等工作统筹推进,创成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文明城市提名城市、国家森林城市。召开全市教育大会、全市卫生与健康大会,推动教育、健康两大民生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医疗供给质量不断提高,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办学办医力量向基层下沉,群众就学就医难问题得到改善。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建成了台州博物馆、市科技馆等一批重大文化设施,创建农村文化礼堂933个,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列入国家第三批示范区创建名单。全民健身蓬勃开展,实现体育强县创建全覆盖。
民主法治建设扎实推进、保障有力。落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战略举措,全社会法治化程度不断提高。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履职,推动人大工作创新发展。支持市人大行使地方立法权,《台州市城市市容和环境卫生管理条例》《台州市城乡规划条例》正式实施。支持各级政协围绕团结和民主两大主题,更好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职能。爱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党管武装、民族、宗教、外事、对台、侨务、关心下一代等工作取得新成效,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作用积极发挥。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增强司法公信力,社会更加公平正义。紧绷平安稳定这根弦,围绕G20杭州峰会等重大维稳安保工作,全面推进信访积案化解,切实加强安全生产,有效防范打击各类刑事犯罪及暴力恐怖犯罪,群众更有安全感。
管党治党从严从实、全面加强。认真贯彻党中央全面从严治党的各项部署,精心组织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树立正确用人导向,从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一批“狮子型”干部脱颖而出,得到重用。深化“强基惠民村村帮”工作,狠抓软弱落后基层党组织整顿转化,统筹抓好“两新”组织党建,整乡推进、整县提升基层党建。坚持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从严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深化正风肃纪,扎紧扎密制度笼子。全面落实“两个责任”,管党治党更加有力有效,监督执纪问责不断强化。推进纪律检查体制改革,实现市县两级党和国家机关派驻纪检机构全覆盖。立足于抓早抓小,用好监督执纪“四种形态”。保持反腐败的高压态势,坚决查处违纪违法案件。
我们取得的一切成就,是全体台州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是历届市委及各级党组织接力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市委,向全市各级党组织、全体党代表和广大党员干部群众、离退休老同志、驻台部队和武警官兵、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以及所有关心支持台州发展的同志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认识到,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对照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对照先进和标杆,我们不仅有经济总量的差距,还有人均指标的差距,不仅有发展速度的差距,还有质量效益的差距,未来几年没有超常规的力度和速度,就很难实现赶超;中心城市发展、科技创新、民生社会事业等方面仍存在不少短板,需要花大力气“补课赶趟”;全面深化改革任务依然繁重艰巨,发展中还有不少深层次的问题亟待用改革的办法去破解;平安创建基础还不扎实,安全事故多发势头没有得到根本遏制,仍然需要下苦劲狠劲、打大仗硬仗;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落实存在层层递减的现象,干部的担当、能力、作风还有不适应的问题,一些地方基层组织仍比较严重地存在着软弱涣散现象,反腐倡廉建设需进一步治本治根;等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正视并切实加以解决。
二、准确把握历史方位,走好赶超发展的新长征路
五年的砥砺奋进,增添了前进道路上的台州自信。这份自信来自于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让我们干有目标、干有方向;这份自信来自于省委转型升级组合拳的正确部署,让我们干有定力、干有招数;这份自信来自于台州转型发展奠定的良好基础,让我们干有力度、干有速度;这份自信更来自于全市上下心齐气顺劲足实干,广大干部群众人心思进、人心思超,形成了浓厚的发展氛围。台州自信是攻坚破难的利器,是赶超发展的底气,也是我们最为宝贵的精神财富。
登高望远,台州正处在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点上,处在跻身全省经济总量第二方阵的赛场上,处在再创新辉煌的跑道上。我们应该、也可以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浙江鲜活样板提供台州模块、台州经验,这就是我们这一代人要走好的新长征路。我们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翻篇归零奋力干,撸起袖子加油干。
我们要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台州“十三五”面临的发展机遇前所未有。从外部条件看,这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发展窗口期,我国“大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长三角地区的加速崛起,有利于台州借力发展。从台州自身看,民营经济以实体经济为主体、制造业为主业,基因好、结构优、潜力大;一批重大交通项目在三五年内建成,区位条件将极大改变;城市环境大为改善,生态优势更加凸显,政府服务优质高效等等,这些都为赶超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往往垂青于有准备而又勤奋的人,我们必须奋发有为。
我们要强化赶超进位的意识。一个地方有没有抓住机遇,要靠发展的快慢来评判,最终要看是否实现了进位、是否实现了赶超。区域间的竞争就是赛跑,先进和落后是动态变化的。过去,我们被人家超越,现在通过努力,我们照样可以实现反超。关键是要增强危机感、紧迫感,要有赶超进位的决心和信心。各项工作都要拉高标杆,每个指标都要对标比拼,争取干得比人家好,发展得比人家快。
我们要强化裂变扩张的意识。发展阶段不能逾越,发展的台阶可以跨越。裂变扩张是赶超发展的重要途径,是发展由渐变向突变转化、量变到质变突破的规律使然。我们要打破传统惯性思维,激活存量,抓住发展中的关键变量和增量,在引项目、抓并购、促回归、补短板中形成裂变效应,提升发展能级,实现整体扩张。
我们要强化大抓项目的意识。项目是裂变发展的“反应堆”。台州要赶超进位、裂变发展,关键取决于项目投资。今天的项目就是明天的产出、后天的结构。特别是重大项目,牵一发而动全身,落一子而活全局,对裂变发展具有先导引领作用。我们必须充分激活项目投资这一主引擎,把“大抓项目、抓大项目”作为关键一招,形成主战项目的火热局面,以大项目带动大投入、撑起大发展。
我们要强化主动担当的意识。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能有多大成就。台州赶超发展,需要每位党员干部主动担当。我们要有泽被天下、造福一方的情怀,为百姓福祉、民生大计鞠躬尽瘁;我们要有披荆斩棘、一往无前的勇气,敢于到矛盾和困难中攻城拔寨、克难制胜;我们要有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态度,以钉钉子的精神干事业、扑下身子抓落实;我们要有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多做利长远、打基础的工作。我们要秉承台州式的硬气,甩开膀子干,干就干出样子、干就努力干成,充分彰显台州力度、台州速度。
今后五年发展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统领,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以“八八战略”为总纲,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在新的历史方位下,拉高标杆、争先进位,勇立潮头、裂变发展,奋力完成三大历史任务,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中国道路、中国方案的浙江鲜活样板提供台州模块、台州经验,努力把台州建设成为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到2021年,全市GDP达到5500亿元,固定资产投资达到460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达到500亿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到69000元和34800元。
“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既是发展的定位,也是发展的战略目标。
建设“山海水城”,就是要立足于台州独特的自然禀赋,以生态宜居为特色,打造山海相依、城水相宜、人水相亲的城市品质。把海上名山、蓝色海湾、水上台州融入城市景观,在显山露水中展现城市特质和魅力,打造美丽浙江的台州样板。要让城市之美更有“质感”,有清新的空气,有洁净的河流,有便捷的交通,有优质的教育,有放心的医疗,有康养的场所,让台州人享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台州外的人更加向往。
建设“和合圣地”,就是要立足于台州深厚的历史积淀,以和合文化为精髓,打造底蕴深厚、古今交融、包容大气的城市人文。加强文化传承,赋予城市历史文化的厚重感,打造中华和合文化的标志地、传播地。秉承山的硬气、海的大气、水的灵气、人的和气,进一步凝炼现代城市精神,增强城市文化个性,共筑台州人的精神家园。以文化浸润人心、成风化人,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升台州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建设“制造之都”,就是要立足于台州扎实的产业基础,以先进制造为方向,打造高新高端、智能智慧、集聚集群的产业高地。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打响中国制造的台州品牌、全球制造的台州产品,创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推动三次产业联动发展,构建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的现代产业体系。拓展提升沿海大平台,大力发展湾区经济、临港产业,开创台州海洋经济新时代。增强开放眼光、接轨意识、融合理念,落实“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战略,打开“山门”“海门”,推动台州制造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建设“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最重要的是必须坚定不移持续深入打好转型升级组合拳,奋力创新发展路径。转型升级组合拳是省委在新的历史方位下,适应把握引领经济新常态的重大创新实践,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招数、根本路径。这套组合拳在台州的运用,就是要彻底打破阻碍发展的“坛坛罐罐”,打出干净整洁的好环境、产业升级的加速度、经济发展的大空间、制胜未来的新优势。要继续突出“拆治归”,以拆助治、以治推拆、以归促治,全面革除环境污染、安全隐患的民生之痛,引入支撑转型、催生裂变的有效投资,倒逼形成淘汰落后、优化结构的动力之源,决不把违法建筑、污泥浊水、脏乱差的环境带入全面小康,实现经济发展更强劲、生态环境更美丽、人民生活更美好。
三、聚焦三大历史任务,奋力实现赶超发展
完成三大历史任务,对于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具有决定性意义。
(一)推进民营经济创新发展,培育发展新动能。
以振兴实体经济为根本,以“改一强二兴三”为主线,推动民营经济向高端制造攀升、向创新驱动转换、向现代治理提升、向全面开放迈进,实现“凤凰涅槃”。
做强先进制造,打响“台州制造”品牌。深入实施“中国制造2025”台州行动计划,全市域统筹沿海开发和湾区经济发展,加快培育百亿工业企业、千亿产业集群,力争到2021年制造业产值突破万亿。以吉利汽车为引领,以节能新能源汽车为主导,把台州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先进的“汽车城”。以彩虹无人机、北航全产业链通用航空产业为龙头,大力培育通用航空产业,打造国内一流的“航空小镇”。加快医药产业转型升级、裂变发展,向产业链高端延伸,向大健康领域拓展,把台州打造成“中国绿色药都”。加快智能马桶质量提升和产能扩张,打响“智能马桶台州造”品牌。培育壮大现代轨道交通装备、现代船舶、核电及关联产业等,促进更多战略性新兴产业“无中生有、有中生优”。坚持“产、城、人、文”融合,打造一批特色小镇。推进“两化”融合、军民融合、绿色融合,加快模具、泵与电机、缝制设备、休闲用品等传统产业转型提升,创造新优势,打造升级版。坚持抓大活小,大力推动上市企业“倍增翻番、裂变扩张”,力争到2021年,上市企业总数达80家;新建一批小微企业园,扶持中小微企业做精做强、上规升级。深化国际产业合作,推动台州制造走出去、引进来。对接德国工业4.0,建好中德(台州)产业园等对外合作园区。
壮大服务经济,大力振兴第三产业。高度重视现代服务业发展,构建完善与台州制造相融合、与城市发展相配套的现代服务业体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研发设计、信息技术等生产性服务业。加快专业市场提档升级,发展高端商贸业,重振台州会展业雄风。实施“互联网+”,大力发展分享经济。发展壮大金融业,加快台州基金创新园区建设,优化金融生态,打造现代金融产业体系。促进房地产业平稳健康发展。围绕人民群众的需求,推动旅游、文化、体育、健康、养老等“幸福产业”扩容提质。积极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合“山海水城”资源,促进旅游与文化、健康养老、休闲娱乐等产业深度融合,打造国内外知名的旅游目的地。
深化农业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现代农业“三区三园一体”建设,构建现代农业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和产业体系。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特色产业布局,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创建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城市。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善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体系。加快农业“接二连三”,发展观光农业、体验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新技术、新品种推广,提升机械化、设施化、智能化水平。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农业,持续增加农业综合开发投入。加快渔场修复振兴,优化海洋渔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关键是产权制度创新,要推进民营企业优化股权结构,完善治理体系,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民营经济创新发展的主体是民营企业家,要认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的要求,对民营企业家高看一眼、厚爱三分,发自内心地关心、支持、呵护,为他们搭建更大平台,营造更好氛围。大力弘扬台州企业家精神,创业不息、创新不止,推动代际更替、事业传承。积极鼓励在外台州商人荣归故里再出发,合心合力兴台州。
(二)加快综合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发展新支撑。
抢抓机遇、大干快上,系统推进交通、城建、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赶超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大手笔构建综合交通。加快构建海陆空多元立体、便捷通畅的交通体系。顺应全省港口一体化进程,加快以头门港为龙头的台州港“一港六区”综合开发,扩大口岸开放,深化大麦屿港对台海上直航,做强腹地经济,促进港产城融合。加快大陈岛开发,努力建设“三区三基地”。完善港口集疏运体系,推动铁路、公路、机场多式联运。加快陆上对外交通大走廊建设,积极谋划沿海高铁、金三铁路,加快杭绍台高铁、金台铁路、杭温高铁、沿海高速、杭绍台高速建设,打造连接省内、长三角主要城市1-3小时交通圈。完善“三区两市”快速路网,加快市域铁路建设,对接周边城市,衔接骨干铁路网。建设大型综合交通枢纽,实现各种交通方式零距离换乘。完善交通微循环体系,打通堵点,畅通脉络。优先发展城市公交,建设现代有轨电车,强化交通组织管理,推进停车系统建设。加快推进台州机场改扩建工程,尽快启动通用机场建设。
高水平推进城乡建设管理。以中心城市为龙头,以“810”美丽城市重点项目建设为抓手,有序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强规划引领,开展城市整体设计,推进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编制。统筹地上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加快地下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建设。完善智慧应用体系,建设智慧城市,让城市更加“聪明”。大力推进城市有机更新,加快中央商务区、商贸核心区、绿心生态区、椒江两岸、永宁江两岸、月湖绿岛等重点区块建设,运用TOD、XOD等模式建设高铁新区。实施开发区东部区块、椒江老城区、黄岩老城区、路桥旧市场区块等更新改造,整体提升重点街区形象。全面改造城中村,引进多元化投资主体,探索多样化改造模式,推进市场化安置,变城中村为城市新社区。注重绿心等三区连接带的整体规划和有序开发,打造城市绿肺。整治改造城市主要出入口,扮靓城市大门,提升窗口形象。强势推进大拆大整,深化“无违建县(市、区)”创建,加强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消除脏乱差现象。全面提升美丽乡村建设水平,打造“水净、人文、村美、民富”的美丽乡村升级版。
全市域构建水上台州。做好水文章,弘扬水文化,保护水源地,优化水环境,积极创建全国水生态文明城市。把治水消劣作为关键举措,强势推进全流域综合治理,举全市之力打好劣V类水剿灭战。大力实施水利“五大百亿工程”,完善水利现代化工程体系。打通断头河,贯通水网,加快实施椒(灵)江引水,让人民群众享受源头活水。推进“五湖四环、一廊多带”都市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建设,加快洪家场浦、青龙浦、鉴洋湖、月湖水系等滨水重点区块开发,发展精品水旅游线路,打造水旅游商圈。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积极创建国家级海洋公园、国家级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一批海洋保护区和海洋牧场。保护和恢复水文化古迹,创建水文化主题公园,建成一批具有水文化特色的历史村落和街区。
(三)补齐关键领域短板,增添发展新优势。
强化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以更大的决心和力度精准补齐短板,推动短板向长板转化。
以体制创新为突破口推动改革攻坚。深入推进国家级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创新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打响“台州小微金融服务”品牌。深化国家民间投资创新综合改革试点,盘活社会存量资本,激发民间投资活力。用好用足PPP模式,让符合条件的项目采用PPP模式成为常态,让民间投资进入PPP项目成为常态,打造民营经济资本化的“台州样本”。着眼市区融合发展、“三区两市”协同发展,加快构建统分结合、权责一致、共建共享的新机制。加强政府自身改革,全面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带头示范、领跑全省。积极推进要素配置市场化改革,加快形成“创新论英雄、亩产论英雄、节能论英雄、减排论英雄”机制,促进各种资源要素向有竞争力、创新力的企业集中。
以产业转型为重心完善科创体系。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推动创新大平台、大项目、大团队、大环境建设,为台州制造插上科技的“翅膀”。创成国家级高新区和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水平建设台州科技城,打造高端制造集聚的主平台。引进大院名校共建创新载体,办好浙大台州研究院、中科院台州应用技术研究与转化中心、清华长三角研究院台州创新中心等平台,加强借智借脑,深化产学研合作。发挥台州学院等本地高校作用,更好服务地方发展。深化合作办学,争取引进新建工科大学和特色学院,重点筹建北航飞行学院、浙大工程师学院台州分院、台州理工学院、中德浙工大台州应用科技学院等项目。千方百计引才聚才,促进人才培养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深入推进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努力打造人才生态最优城市。
以文化价值为核心提升城市内涵。加强和合文化研究推广,积极挖掘内涵,提炼当代价值,打响“和合圣地”品牌。注重和合文化的物化和具体化,把和合文化元素融入城市建设和地方产业品牌,建设一批以和合文化为主题的公共设施。传承和发扬大陈岛垦荒精神,为台州发展注入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抓手,加快重大文化项目建设,促进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深化文明创建,抓好文明家庭建设基础工程,倡导文明言行,培育文明新风,2017年创成全国文明城市。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和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互促共进,以农村文化礼堂、和合书院建设为抓手,实现“物的新农村”向“人的新农村”迈进。深入实施“魅力台州”对外传播工程,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
以群众需求为导向优化公共服务供给。树立教育优先发展、争先发展理念,高标准创成教育现代化市。协调发展各类教育,提升学前教育普惠水平,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完善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体系,满足广大群众在家门口上好学的需求。拉长市区教育短板,提升市区教育质量。实施大健康战略,落实“健康台州2030”行动规划,努力建成国家健康城市示范市。大力推动医疗水平提档升级,加快推进市区医疗一体化,办好一批高等级综合性医院和特色专科医院。深化医疗资源“双下沉、两提升”,方便群众就近就医。普及健康生活,促进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愈后防复。保障食品药品安全,严把每一道防线,创建全国食品安全示范市。完善就业创业政策和服务体系,大力促进重点群体就业创业,动态消除“零就业”家庭。突出兜底线、全覆盖,实施全民参保计划,健全城乡统筹和区域转接机制,建设更加公平、更可持续的社会保障制度。深入实施低收入农户收入倍增计划,确保贫困现象不出现反复。加快完善老龄政策,建立健全多层次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支持残疾人和慈善公益事业发展。
以法治理念为引领加强社会治理。坚持依法治理,守住平安底线,筑牢平安防线,整体提升平安创建水平,推动“平安台州”建设进入全省第一方阵。始终把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放在首位,以铁的决心、铁的担当、铁的标准、铁的手腕、铁的纪律深入查危除患,加强源头治理,提高安全监管水平,坚决杜绝重大事故发生。创新社会治理,依法打击“村梗地霸”和严重刑事犯罪,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完善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推动立体化、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创新升级。完善社会信用体系,打造“信用台州”金名片。加强法治台州建设,统筹推进立法、执法、司法、普法工作,充分发挥法治的调节、促进、规范作用。
四、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全力打造引领赶超发展的台州铁军
要把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和走好赶超发展的新长征路紧密结合起来,坚定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打造一支铁一般的党员干部队伍。
(一)旗帜鲜明讲政治。讲政治是我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核心要义,全市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要永葆绝对忠诚的政治本色,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特别是核心意识、看齐意识,自觉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坚定不移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定不移确保中央和省委决策部署在台州一贯到底。强化理论武装,深入学习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学深悟透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这一当代中国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切实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深化“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做结合,进一步推动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把牢思想总开关,突出理想信念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牢固树立共产党人坚如磐石的政治信仰,把锤炼党性作为一生的修行,自觉守护好精神家园。以《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为基本遵循,加强和规范党内政治生活,使党内政治生活真正严起来、实起来、活起来、热起来。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着力巩固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强化守土意识,弘扬亮剑精神,全面提升管网治网水平,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中小学德育教育,加强宗教事务依法管理。
(二)压实责任抓主业。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坚持责任、监督、问责三联动,使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明责知责、履责尽责、考责问责,解决责任落实层层递减的问题,推动管党治党从宽松软走向严紧硬。全市各级党组织要切实担负起主体责任,党委(党组)书记要认真履行第一责任人的职责,班子成员要落实“一岗双责”,推动形成党委抓、书记抓、各有关部门抓,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党建工作格局。分层次分领域落实党建责任清单,坚持和完善基层党建述职评议考核制度,使党建责任具体化、刚性化。落实“一案双查”要求,对党的领导弱化、党的建设缺失、全面从严治党不力、维护党的纪律不力、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不坚决不扎实等情形实行严格问责,以问责倒逼责任落实。
(三)培养锻造新铁军。把握严的标尺,打好干部工作“上下管育爱”组合拳,加快建设一支绝对忠诚、干事担当、干净自律、充满活力的台州铁军。坚持新时期好干部标准,改进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把那些以发展为己任、为发展尽其责、抓发展有作为的“狮子型”干部和“老黄牛”式干部及时发现和使用起来。全面落实“激励干部干事创业,治理为官不为”和“推进领导干部能上能下”的有关规定,亮出刚性标准,制定“负面清单”,对不适宜、不胜任的干部及时调整,对不担当、不作为的干部严肃问责,形成“能者上、庸者下、劣者汰”的常态。坚持真管真严、长管长严,强化干部日常监督管理。完善干部实践锻炼制度,推进干部交流轮岗和大规模轮训,让更多优秀干部、年轻干部到一线火线锻炼成长。健全干部“培养链”,选好用好各年龄段干部,统筹做好女干部、党外干部培养选拔工作。加强老干部工作,为改革发展增添正能量。关心关爱各级干部,重激励、强保障、多撑腰,充分调动干部积极性。
(四)大抓基层强基础。落实基层党建工作责任制,力量下沉、重心下移,推动基层党建全面进步、全面过硬。发挥乡镇党委“龙头”作用,完善抓乡促村机制,不断增强乡镇调控力。整合乡镇、街道及派驻机构各类管理服务资源,加快构建综治工作、市场监管、综合执法、便民服务“四个平台”。以村级组织换届为契机,加强村级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健全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机制,全面提升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深化党代会常任制,探索发展党内民主、强化党内监督的有效机制。突出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加强机关、国企、高校、社区党的建设,巩固扩大各领域基层党的组织覆盖和工作覆盖。提高发展党员质量,加强党员教育、管理、服务,引导广大党员把党员身份亮出来,把先进标尺立起来,把先锋形象树起来。
(五)惩治腐败零容忍。坚持治标和治本两手抓,保持正风反腐的高压态势,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严守党章党规党纪,始终把纪律和规矩挺在前面。以踏石留印、抓铁有痕的劲头,严格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驰而不息纠“四风”、正作风,做到越往后越严。加强机关效能建设,引导干部积极作为、强化执行,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按照中央和省委部署,深化监察体制改革,成立市、县两级监察委员会,推动有效履职。严格执行、科学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动辄则咎。加强党内监督,突出“关键少数”,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改进自下而上的民主监督,发挥同级相互监督作用,进一步规范权力运行。建立健全市县党委巡察制度,推进巡察向基层延伸,实现巡察全覆盖。加强反腐倡廉教育和廉政文化建设,筑牢党员干部清廉自守的思想防线。坚持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严肃查处党员干部违纪违法案件,加大对群众身边“四风”和腐败问题的专项治理,切实做到有案必查、有腐必惩,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这场攻坚战、持久战,以反腐倡廉实际成效取信于民。
(六)凝心聚力促发展。充分发挥党委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作用,着力提高把方向、管大局、作决策、抓落实的能力水平。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加强人大常委会制度及其组织建设,支持和保证人大及其常委会依法行使立法、监督、决定、任免等职权,发挥人大在法治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推动地方科学民主立法,制定完善富有台州特色的地方性法规体系。支持人民政协积极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参政议政职能,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巩固和发展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合作共事,团结凝聚新的社会阶层人士和广大海内外台州人。坚持党管武装,深化双拥共建,大力推进军民融合发展。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进一步发挥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全社会推进改革发展、维护和谐稳定的共识和力量。
各位代表,同志们!今年,我们将迎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到2021年,还将迎来建党100周年。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这是一个大有可为的时代。踏上赶超发展的新长征路,我们重任在肩、责无旁贷。让我们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的坚强领导下,以永不懈怠、奋发进取的精神,永不满足、勇攀高峰的毅力,激情干事,聚力创业,为建设独具魅力的“山海水城、和合圣地、制造之都”而努力奋斗,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