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学习

当前位置: 学院首页  -  党建工作  -  理论学习  -  正文

大力弘扬雷锋精神 共建文明道德风尚

作者:佚名 来源:本站原创 发布时间:2012-11-08 点击数量:

    编者按: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决定中提出,要“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20111220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李长春重申,推动学雷锋活动机制化、常态化,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学有榜样、见贤思齐,在全社会形成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2012227日,中宣部在京举行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介绍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情况和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工作举措。2012229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中宣部部长刘云山在第九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上强调,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共建文明道德风尚,为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提供有力思想道德支撑。                          

  在新的历史是条件下,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大力弘扬雷锋精神,对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倡导文明新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高公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党委宣传部选取了以下几篇理论文章和报道,供各党总支学习参考使用。

 

走雷锋式的路 做雷锋式的人

                     ——中宣部举行学习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

来源:2012-02-28      《人民日报》

2012227上午,中宣部举行“践行雷锋精神”新闻发布会。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同志,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同志介绍学习践行雷锋精神的重要意义和目标任务,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的工作举措并回答记者提问。

          雷锋精神核心:对党、国家和社会主义的热爱

 雷锋精神是产生于50年前,但是50年来,雷锋精神始终传承在我们全党、全社会。在传承的过程中,随着时代的变迁和进步,人们对于雷锋精神的理解也越来越具有时代的特色,也在不断地挖掘雷锋精神中赋予了一些时代气息的元素。它的基本精神没有变,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具有了时代的气息。
  雒树刚表示,雷锋精神主要有这么五个方面:一是要学习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这个理想和信念激励我们全党全社会自觉地把个人的追求和奋斗同党的事业、国家的命运、民族的前途联系起来,为祖国的繁荣发展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二是要学习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雷锋是以服务人民为最大幸福,以帮助他人为最大快乐,这是雷锋精神的一个典型的标识,也是我们今天仍然要弘扬的一个崇高品德。
  三是要学习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雷锋生前做过多种岗位,但是干一行他热爱一行、干一行他精通一行,这一点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仍然是需要的,仍然需要像雷锋那样立足本职、忠于职守、兢兢业业、精益求精。
  四是要学习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雷锋总是把工作作为一种无穷的动力,要钻进去、要吃透它,而且还不断地提升自己、不断地通过学习丰富自己。这种刻苦学习、锲而不舍、锐意进取的精神仍然在我们今天这个社会中受到大家的推崇。
  五是要学习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过去叫做艰苦朴素不忘本,今天尽管我们国家发展了,人民的生活普遍改善了,但是勤俭节约、艰苦奋斗这种在雷锋身上所体现的作风我们今天仍然需要,要本着这种精神来从事今天崇高的社会主义事业。

       雷锋精神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最好彰显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介绍说,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的要求”,今年又适逢雷锋同志逝世50周年,中央采取一系列重要举措切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雒树刚表示,此次学雷锋活动也是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一个具体步骤和一次具体安排。雷锋是实践社会主义、共产主义思想道德的楷模,是全国人民学习的光辉榜样。他以短暂的一生书写了壮丽的人生篇章,人们最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他以平凡的事迹彰显了不凡的思想精神”,正是由于这一切赢得了全社会几代人的广泛尊敬,也树起了令人景仰的道德丰碑。

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产生于60年代,但是雷锋精神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体现了社会主义思想道德的本质要求,也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光辉品格,彰显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精髓和要义,雷锋精神可以说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最好的彰显,也是我们时代的精神标识。雷锋牺牲50年来,我们走过了这么长的不平凡的道路,但是雷锋没有从我们的民族记忆中抹去,而且他的形象永远鲜活地活在我们的记忆里,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家园的坚强支撑,也是党和人民极可宝贵的精神财富。
  雒树刚介绍说,几十年来,我国的几代领导人,包括毛泽东同志、邓小平同志、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等中央领导同志都大力倡导学习雷锋,可以说学雷锋活动在全国各地持续不断地开展,学雷锋活动成为了我们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正是得益于这样的学雷锋的活动使雷锋精神得以一代代传承,并且哺育着一代又一代人成长进步,发挥着滋润心灵、涵养道德、激励人民、烛照社会、引领风尚的重要作用。
  在这个过程中,在雷锋精神的感召和鼓舞下,走雷锋式的路、做雷锋式的人成为许许多多人的自觉追求,各行各业也都涌现出了一大批雷锋式的先进集体和模范人物。实践证明,雷锋精神永远是激励人们奋力前行的强大力量,永远是引领社会风尚的鲜艳旗帜。
  根据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广泛地开展学雷锋的活动,可以说是顺应了时代发展进步的要求,也是顺应了人民群众的期待。雷锋精神是道德建设的宝贵资源,是推动事业发展的强大力量。

通过学雷锋贬斥失德现象 增强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认同感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表示,要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学雷锋活动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礼敬高尚道德,贬斥失德现象。
  雒树刚称,通过开展深入扎实的学雷锋活动,要实现五个方面的目标任务。
  第一,坚定人们的理想信念,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
  第二,铸就人们的精神支柱,丰富人们的精神世界,增强人们的精神力量。
  第三,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要使一切有利于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思想和精神,一切有利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思想和精神,一切用诚实劳动争取美好生活的思想和精神成为社会主流。我们的思想精神也是有这样的层次性的,既是为国家、为祖国奋斗,也是通过诚实劳动为个人争取美好生活。
  第四,树立鲜明的道德标尺,礼敬高尚道德,贬斥失德现象,引导人们知是非界限、明荣辱之分,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增强道德荣辱感和道德判断力。
  第五,通过学雷锋活动,要培育文明新风,促进新型人际关系的发展,促进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
  雒树刚指出,特别是在学雷锋活动中要坚持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青少年,多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多搭建群众便于参与的平台,多开辟群众乐于接受的渠道,吸引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参与到学雷锋活动中来。要使学雷锋活动成为广大群众自觉参与的一项活动,使群众在参与中自我教育、自我提高,这就需要不断创新,同时要务实,要防止形式主义,这样才能使学雷锋活动搞得既生动活泼又扎实有效。

新形势下“学雷锋”可矫正诚信缺失

中宣部常务副部长、中央文明办主任雒树刚说,学雷锋有助于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
  雒树刚表示,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有四个方面的重大意义和作用:
  一是有助于激发人们思想道德建设热情,激扬人们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解决道德领域突出问题,匡正道德失范,矫正诚信缺失,提升社会道德水平,引导人们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
  二是有助于凝聚全社会的理想信念、价值追求和道德取向,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形成全社会共同的价值理想和价值遵循,打牢全体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
  三是有助于引导党员干部,因为雷锋首先是一个共产党员,今天我们党员干部很重要的一点是加强党性锻炼和党性修养,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这也要从学雷锋活动和雷锋精神中寻找我们的思想源泉,从而我们才能忠实践行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理念,永葆共产党人的政治本色。
  四是有助于凝聚干部群众的思想和意志,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中央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

中宣部副部长申维辰表示,新形势下大力开展学雷锋活动,要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
  申维辰提出,推动学雷锋活动常态化是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重要部署,是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举措。要实现学雷锋活动常态化,应该坚持六项原则:
  一是坚持集中性宣传教育与经常性宣传教育相结合,既发挥集中性宣传教育声势大、影响大的优势,又发挥经常性宣传教育日积月累、潜移默化的作用。
  二是坚持宣传教育与实践养成相结合,就是要注意发挥舆论引导、艺术感化、典型示范的功能,但是又注重开展主题鲜明、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人们在实践中升华境界,在实践中砥砺品行。
  三是坚持先进性和广泛性相结合,要区分层次、区别对象,鼓励先进、照顾多数,循序渐进、务求实效。
  四是坚持继承与创新相结合,既继承发扬行之有效的好经验好做法,又适应时代要求和实践发展,不断丰富内容、拓展形式、创新载体,增强我们活动的吸引力、感染力。
  五是坚持思想教育与实际工作相结合,把学雷锋活动纳入精神文明建设工作总体安排,要注意融入各项业务工作中,使学雷锋活动与实际工作相互促进、相得益彰。
  六是坚持党政领导推动与群众参与相结合,要建立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统一领导、党委宣传部门牵头、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社会团体积极配合、各方面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形成齐抓共管、推进有力的工作格局;同时贯彻群众路线,紧紧依靠群众,尊重群众首创精神,发挥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使群众性参与成为弘扬雷锋精神、倡导文明新风的生动过程。

 

雷锋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结晶

                  来源:2012-02-21 《光明日报》

  雷锋是中华民族在社会主义时期的先进人物和精神楷模。年轻的雷锋离开我们半个世纪了,雷锋精神却成为不断传承、历久弥新的民族精神财富,成为影响熏陶社会民众、标识引领道德风尚的一面旗帜。几十年来,雷锋精神在广大党员、社会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期实践中不断丰富,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与时俱进中不断赋予时代内涵。以科学真理为思想指南,以爱党爱祖国爱社会主义为基本立场,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生价值,以履行义务恪尽职守为行为准则——雷锋精神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生动展现。学雷锋的实质,就是要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颂扬激活人民心中蕴藏的美好思想品德,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有力的思想道德支撑。

  一、雷锋精神的强大生命力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长期培育

  雷锋的生命是短暂的,雷锋的阅历是有限的,雷锋的事迹是可数的,但雷锋精神是永恒的,雷锋精神的生命力是巨大的。这种生命力表明,雷锋精神与社会价值的主流和方向相一致,与人民群众的美德和共识相契合,与时代发展的节律和内涵相衔接,它植根于当代中国文化主旋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土壤,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长期培育的结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继承了中华传统价值的精华,汲取了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在90年的奋斗历程中,特别是在新中国成立和改革开放以来创建的精神文化成果。这一精神文化成果,塑造了雷锋精神,培养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和广大人民群众,蕴育出千千万万个像雷锋那样的英雄模范人物,提供了雷锋精神永不衰竭的无穷源泉。

  雷锋生于旧中国,长于新中国,亲身经历与鲜明的对比,党的教育与不懈学习,使他由衷认同并信奉新中国的新文化,自觉接受并践行社会主义的价值观,努力按照社会先进分子的要求做人行事。无论是在农村、工厂和部队,无论是当通讯员、推土机手和汽车驾驶员,无论是出名前还是出名后,雷锋充满了真诚之情、上进之心、奉献之意,总是竭尽所能,为党的事业多作贡献,为人民群众多做好事,在本职工作中当好螺丝钉。雷锋如饥似渴地学习毛泽东同志的著作,作为自己的思想指南;满怀崇敬地学习方志敏、白求恩、董存瑞、黄继光、邱少云、向秀丽等英模的事迹,作为自己的人生楷模;真心实意地向身边的领导和同志学习,作为自己的行为镜鉴。所以,科学理论、远大理想、崇高精神、先进道德,在雷锋心中深深地扎下了根,雷锋不愧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楷模。毛泽东曾评价雷锋:“我看过雷锋日记的一部分,此人懂得一点哲学。”雷锋懂得的哲学不仅是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的生活辩证法,最重要的是为人民服务的唯物史观。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号召全党学习白求恩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学习张思德完全彻底为人民服务的精神。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正是表明雷锋是我们党优良传统的忠实继承和践行者,雷锋精神是白求恩精神、张思德精神在社会主义时期的传承和拓展,是为人民服务精神的生动写照。

  雷锋在世时,他的言论和行为就是社会主义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的典型表现,是无数优秀党员、干部和群众先进事迹的集中体现。雷锋像一团火,用他“有一分热发一分光”的高尚情操和模范行动,为造就良好的社会风气,推动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尽其所能、作出贡献。如果说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风尚有如荡涤污浊、愈益清澈的大海,那么雷锋便是海潮奔涌中一朵绚丽夺目的浪花。如同任何历史人物一样,雷锋的言行不可避免地带有历史的烙印和局限,但雷锋精神的底蕴是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要求的价值取向,是社会主义公民应有的道德准则,雷锋精神将随着社会主义的与时俱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不断完善而丰富发展。

  雷锋去世后,“学习雷锋好榜样”传唱不衰:全国性的学习雷锋活动兴起高潮,雷锋精神蔚然成风;雷锋精神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成为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重要标志。历经“文化大革命”的是非混淆、改革开放的锤炼洗礼,雷锋仍然活在人民心中,雷锋精神仍然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精神资源。这是因为雷锋精神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层面反映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坚持不懈地学雷锋活动使雷锋精神在一代代青年人中薪火相传,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崭新实践赋予雷锋精神新的内涵。人民呼唤雷锋精神,改革开放需要雷锋精神。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制定了发展繁荣社会主义文化的宏伟蓝图,要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任务,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采取措施推动学习活动常态化。这表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要求不断深化雷锋精神,雷锋精神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过程中不断保持旺盛的生命力。

  二、雷锋精神的强大感召力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厚内涵

  缺失倍感珍贵,远离更加思念。1975,邓小平在军队一次重要会议上借老百姓的话“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了雷锋精神对于加强军队思想作风建设乃至改善社会风气的重要作用。1997,电影《离开雷锋的日子》上映,仅北京的观众就达128万多人次,说明广大群众无比渴望雷锋精神的复兴。说到底,人民群众渴望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得以实现、得以普及、得以传承。雷锋精神之所以具有这样强大的感召力,来自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感召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价值导向与人民利益统一起来,增强了雷锋精神的群众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精神形式,是为巩固发展社会主义制度服务的,具有鲜明的价值导向。而社会主义制度是属于人民、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人民利益是社会主义的根本价值。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价值导向与人民利益价值导向的高度统一,坚持社会主义就要维护人民利益,服务社会主义就要服务人民群众。雷锋热爱党、热爱新中国、热爱社会主义、热爱人民,他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他把平时节约下来的200元钱,分别捐献给了新成立的人民公社和遭受洪水灾害的人民群众。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社会主义所倡导的价值就是人民的价值,每一个人无论职务高低、年龄大小、财富多少,都可以做一个对人民有利、有益、有用的人。雷锋精神传播得越广、展现得越多,人民利益实现得就越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社会理想与职业准则统一起来,增强了雷锋精神的普遍性。建立符合经济发展规律和人的发展要求的社会主义社会以及更高阶段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阐述的科学的社会理想,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和一切共产党人必须确立和为之奋斗的社会信仰。社会理想始终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价值目标和社会追求。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建设是中心任务,广大党员和群众都是在不同劳动分工、社会职业中承担自己的社会角色,社会理想更多地是通过每个人的职业行为来体现的,爱岗敬业、尽职尽责就是实现社会理想的途径和平台。雷锋是一个普通的战士,没有惊天动地的事迹和惊心动魄的故事,正是他胸怀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又脚踏实地做好每一项工作,“对待工作要像夏天一样的火热”,在平凡的工作中追求卓越、实现卓越。伟大起于平凡,高尚出于平凡,可贵在于平凡。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雷锋就在我们身边,人皆可以为雷锋,人皆可以为社会理想的实现增砖添瓦。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道德规范与传统美德统一起来,增强了雷锋精神的包容性。不同社会形态都有与之相适应的道德规范,各民族又有在长期发展进程中形成和延续的传统美德,成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因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道德规范,是与社会主义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适应的道德规范。社会主义道德规范不是隔断历史、隔断传统的,而是将民族以及人类的传统美德包含于自身。中华民族几千年文明积淀的传统美德,如勤劳勇敢、正直善良、诚实守信等,深深地渗入于民族的文化心理、伦理观念、交往规则中,影响熏陶了一代代人。雷锋的许多事迹和品德,如忠诚奉献、助人为乐、勤俭节约、谦虚谨慎等,既是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要求,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学雷锋做雷锋就是在生活中明辨是非、扬善祛恶、尚美弃丑,在道德修养中追求崇高、坚守信仰。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把人的价值与社会贡献统一起来,增强了雷锋精神的激励性。社会主义承认、尊重、提升人的价值,在人的社会关系、社会作用中评价人的价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倡导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正是要像雷锋那样在为人民服务中实现人生的价值。为人民而死,生命比泰山还重;为人民而生,生命同样比泰山还重。社会主义制度就是要着力构建有利于人的价值与社会贡献相统一的机制与环境,鼓励个人价值融入社会价值之中,在创造社会价值中实现个人价值。雷锋在为他人做好事、为社会作贡献的同时,收获的不仅是乐趣、满足和幸福,而且是个人价值的实现、增大。人们从雷锋精神深切地感受到,脱离社会的“自我实现”,不可能真正实现人的价值。尽管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劳而获、少劳多获的不公平现象,但这是与社会公论相悖的。社会普遍认同和尊重的,还是雷锋、郭明义、杨善洲这样的人,他们是道德的楷模、人民的期盼。

  三、雷锋精神的强大引领力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时代魅力

  华夏三月,雷锋如同温暖的春风唤醒大地,如同绽放的玉兰沁人心脾。春天的阳光雨露,照耀滋润着世间万物蓬勃生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支持推动着雷锋精神引领风尚。

  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半个世纪以来,我们的国家经历了重大历史性转折,我们党的历史方位也相应地发生了重大变化。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当代中国进入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和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时期,当代中国发展实践出现了许多以往未曾遇到和预料的新矛盾新问题。社会实践的变革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文化的创新发展,推动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开放的体系,它的理论基础、价值目标、精神内涵、道德准则等,都反映了实践的呼唤,吸收了时代的精神,顺应了人民的心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与时俱进,使得我们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雷锋精神有新的认识和理解,对雷锋精神的内核有更加深入的提炼和把握,对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有更加自觉的领悟和发挥。

  引领时代就要满足时代的需求,雷锋精神的当代价值就在于有助于满足当代社会及民众的精神需求。当今社会,物质生活需求不断满足,但生命的价值、生活的意义却在不少人那里变得迷茫,幸福的感觉却在下降,一些社会成员人生观、价值观扭曲。雷锋精神是一种思考人生意义、追寻幸福源泉的精神,它能够启迪人们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塑造积极健康的心理,做一个有益于社会、有益于人民的人。社会结构、社会机制、社会利益发生深刻变化,怎样对待竞争,怎样实现利益,怎样处理人际关系,是每个人都要面临的现实课题。一些领域道德失范、诚信缺失,表明了利益取向与道德取向的冲突。雷锋精神是一种探索成长道路、确立行为规则的精神,它能够启迪人们公平竞争、利人利己、善待他人,从而促进和谐关系、和谐社会的生长。雷锋精神不是万能的,但它在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的今天,为当代中国确立了一个精神坐标、一种道德尺度、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价值追求。

精神的母体是人,精神的载体也是人。雷锋精神来自人民,还要回归人民,它只有深入人心、深入生活、深入实践,才能发挥精神的力量。广大党员和各级领导,是社会的先进分子,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传播雷锋精神上负有重要责任。雷锋精神的说服力信服力,不仅取决于雷锋精神本身的时代魅力,而且取决于社会先进分子的率先垂范。广大群众与雷锋精神息息相通,学习雷锋就要从我做起、从每件事做起,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中华民族复兴包括文化、精神、道德等方面的复兴,每个人都责无旁贷。□国防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执笔:颜晓峰、颜旭

 

     “雷锋精神”50年演进史:21世纪雷锋代表什么

             来源:2012-02-20 《京华时报》

  196335日,毛泽东亲笔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一个端着钢枪、头戴棉帽的憨实小伙子——雷锋,走进了千家万户,他的名字也传遍共和国大地的每一个角落。

  虽然他的生命只有短暂的22年,却树立起一座永恒的丰碑。49年来,每年春天都会开展学习雷锋活动,但不同时代赋予了“雷锋精神”不同的含义。

  60年代雷锋=真善美

  196335日,毛主席亲笔题词,号召“向雷锋同志学习”,全国上下很快掀起了学习雷锋的热潮。

  生于1960年的市民韩振华用“席卷中国”来形容60年代向雷锋同志学习的行动热潮。在“60后”眼里,“雷锋”两个字成了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雷锋精神成了“真善美”的象征。

  无论是七八十岁的老者,或是咿呀学语的孩童都在学习雷锋。“毛主席的号召就像是一颗威力无穷的精神原子弹,那时候学雷锋根本不管是不是35日。”

  韩振华回忆小学生活,每天上课前要喊口号,上课老师会专门讲雷锋叔叔为人民服务的故事,学校的墙上标语写的、黑板报上刊登的、宣传栏里贴的、“大喇叭”里广播的,全是关于学习雷锋的宣传内容。“下学后,学校还要组织学生一起学习,让学生们发言,或者写出学习体会,那种气氛感染着每一个人。所有人都早早到学校,抢着干活。有时候去帮村里的孤寡老人打扫院子,把他家里的水缸挑满水,然后再为他读上一段报纸,大家争着当不留姓名的无名英雄。”

  童年里,像雷锋一样涌现出的英雄人物也印在了韩振华脑海里。他仍记得听老师讲“铁人”王进喜的故事,记得学校宣传淘粪工时传祥“宁可脏一人,换来万家净”的精神……

  虽然听不懂什么叫“人拉肩扛”“运水开钻”,但听到老师讲王进喜跳进泥浆里面用身体搅拌,听到时传祥几十年如一日辛勤的淘粪,看着老师拿着报纸泛着泪花激动地讲,这些半懂不懂的孩子也都感动得泪流满面。

  “这都是实实在在的事,没有一点夸张成分在里头。我们当时最单纯的想法就是听毛主席的话,跟共产党走,走社会主义道路,学习雷锋叔叔这样的英雄。”

  70年代雷锋=爱憎分明

  “爱憎分明不忘本”是70年代雷锋精神的精髓和符号。

  “雷锋在党的教导下,能立场坚定,爱憎分明,对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那时候我们都要学习雷锋叔叔鲜明的阶级立场和爱憎分明的革命精神。”70年代中期,十几岁的韩振华当时正在上中学,在那个特定的年代,宣传雷锋精神强调的是他爱憎分明的阶级立场。

  一则雷锋日记里写到,在黑暗的旧社会,雷锋叔叔去砍柴,万恶的地主竟用柴刀砍他,这阶级仇恨他牢记在心中。这则雷锋日记中的片段也印在了韩振华这一代成长起来的青少年心中。

  在韩振华的记忆里,毛主席号召学习雷锋精神之后,有多位国家领导人曾为雷锋题词,印象比较深刻的就是周总理的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憎爱分明的阶级立场,言行一致的革命精神,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奋不顾身的无产阶级斗志。

  “学习雷锋好榜样,忠于革命忠于党,爱憎分明不忘本,立场坚定斗志强……”这首《学习雷锋好榜样》,从60年代到80年代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几乎人人会唱。“爱憎分明”后紧接着“不忘本”。在韩振华的记忆里,“不忘本”这三个字也是中学时代老师和家长常挂在嘴边的话。

  “那时候,老师和家里的长辈教育我们长大了不能忘本,要知恩图报,如果取得了好的成绩不能忘了有谁帮过我,解决了困难之后不能忘了是谁雪中送炭,也要我们记住我们能吃得饱穿得暖都是因为共产党。”

  直至多年后,韩振华也常用“不忘本”三个字去教育自己的女儿。他常说现在这社会,太多人忘本了,失去了原来的“真善美”的本性。

  80年代雷锋=钉子精神

  在上世纪80年代,学习雷锋的“一切行动听指挥”“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和刻苦学习的“钉子精神”、将雷锋精神用到自己的实际工作中去……这些概念成为那个时代学习雷锋精神的主旋律。

  高中毕业的韩振华离开学校,进了一家国营的机件厂,和父亲一样成了一名技术工人,开始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在先生的印象里,雷锋叔叔爱憎分明的“特点”被不知不觉弱化,厂里宣扬得更多的是雷锋的“钉子精神”,“学习雷锋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

  韩振华说,那时候的教育不强调个体化,而是强调集体主义,学生们的志愿也都是更好地成为集体的地一分子,更好地像雷锋叔叔一样,发挥光和热,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成绩。

  韩振华从第一年当学徒,就参加了厂里举办的学习班,一方面是由师傅带着学技术,另一方面就是要学文化、学政治,“人人学雷锋、个个争先进”“学习雷锋同志的钉子精神”。

  “刚上班的时候,厂里宣传张秉贵,张秉贵生前是北京市百货大楼售货员,他练就了两项绝技:‘一抓准’和‘一口清’。”回忆起那个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经历,韩振华至今印象深刻的就是“一把抓”张秉贵,一顾客要半斤,他一手便能抓出5两,而且算账速度快而准,能一边称糖一边用心算计算。听了他的事迹,韩振华自己心里也十分佩服。

  那时候,厂里的宣传标语已经不再是“向雷锋同志学习”几个大字,而是将雷锋精神细化到工厂里、细化到每个人工作的岗位上,提倡大家利用一丁点儿零散的时间不断地学习。“如果不是用心学习花时间去练习,张秉贵不可能抓糖抓得那么准。”

  90年代雷锋=爱岗敬业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经济改革进入高潮。时代变了,雷锋精神在这一个时期的诠释也就发生了变化。1991年江泽民在一次讲话中指出:“雷锋精神实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了人民事业无私奉献。”随后,学雷锋活动重点转移到了“在岗位上体现出奉献精神”,先后涌现出不少像李素丽这样在平凡岗位上做出成绩做出贡献的“岗位模范”。

  在平时工作的过程中,“雷锋精神”四个字不再那么普遍的被提及,但包括韩振华所在的公司在内,北京开展了向李素丽同志学习的行动,当时的李素丽等劳模成为“雷锋精神”的接力者。

  在学校,进入90年代,学习雷锋精神的氛围已经跟之前的三十年完全不同。韩振华唯一的女儿开始上小学。与他60年代上小学时所有同学争当小雷锋不同,在韩振华女儿这一代人心中,雷锋叔叔的形象已经被逐渐弱化。

  学校里会组织学雷锋小组,但都是35日前忙活一阵儿。到敬老院看孤寡老人、去公交站擦站牌儿、两两一组结对子到军属家慰问……过了3月份,这些做好事儿的行动就坚持不下来了。

  韩振华感慨,女儿这一代80后学雷锋,真是应了网上流传的那句话,“雷锋叔叔没户口,3月来了4月走”。

  在这个年代,雷锋形象的丰满与完整也在韩振华女儿这一辈人心里,被某些刻板印象所取代,雷锋精神在社会中成为艰苦朴素、助人为乐的代名词,学生们头脑中的雷锋形象只剩下了灯下埋头补袜子和帮助老人找儿子。

  90年代的校园里,孩子们的想法十分简单,学习雷锋做好事就是光荣,就能得到老师表扬得到小红花。

  21世纪雷锋=?

  说起雷锋的故事,韩振华还能凭记忆讲出很多很多。但如今进入了新世纪,可以细数的“雷锋故事”却越来越少。

  有一年,韩振华小侄女的学校在35日前搞学雷锋主题活动,要求学习一段雷锋的事迹并且在台上演讲。先生从书架上找出一本雷锋日记,讲起雷锋在部队的故事:“天快暖了,连队里发放夏衣,每人两套单军装,两套衬衣,两双胶鞋。发到雷锋的时候,他却说:‘我只要一套军装,一件衬衣和一双胶鞋就够了!我身上穿的军装,缝缝补补还可以穿,剩下的一套衣服交给国家吧!’”讲完这段,“00后”的小侄女天真地问韩振华:雷锋叔叔为什么那么傻啊?

  韩振华感觉,现在的生活比60年代好了,穿得暖吃得丰富,可是人的心已经变了。

  十年前的一个夜里,韩振华开车回家路上,突然发现在马路中间躺着一个人,身体还有微弱的颤动。没想过会不会被人“污蔑”,韩振华第一反应是停下车,给这位喝醉酒发病的病人叫了救护车。而在今天,即便像他这样自幼接受雷锋精神洗礼的60后,在选择是否帮助一些陌生人时,也会犹豫,认为要“看情况而定”。

  “像小悦悦那样的情况肯定要帮忙,要不良心上过不去。”韩振华肯定地说。

“学雷锋”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举动,无论社会多么浮躁、功利之风如何盛行,对助人为乐、与人为善等道德价值的弘扬不能放弃。在本报此前一系列《平凡的良心》报道中,75岁坚持数十年在天安门广场上捡垃圾的刘玉珍老人,让我们看到了坚守;发现大火时没有独自逃生、而是逐一拍开邻居房门的12岁小姑娘夏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他们或许是21世纪雷锋精神的最好注释。□韩旭

 

专家谈学习雷锋精神: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

             来源:2012-02-20 《瞭望》新闻周刊

  共产党的干部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模范。

  学习雷锋谁当先?党员领导干部。

  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后,雷锋精神重回舆论关注点,成为思想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创建的“抓手”。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从权威渠道了解到,学雷锋活动已被要求常态化,每年总结推广一批学雷锋活动的先进经验,延伸至学校、企业、社区、社会志愿服务体系等,希冀借此“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良好氛围”。

  学习活动历久弥新,盖因雷锋这一符号集中体现的价值导向,紧密契合了当前社会的道德诉求。此外,近五十年的持续弘扬使得雷锋形象深入人心,传统资源也足堪借用。

  一如既往,党员领导干部必须率先垂范。对比若干年前,尽管对雷锋精神的阐释或有微调,但要求领导干部学习雷锋,做艰苦奋斗、廉洁奉公、先人后己的模范,并无两样。

  “共产党的干部都应该站在道德制高点上。”2011年末新华社精心采写的《道德之问》通讯中,发出这样的声音。这句话也恰可作为新一年学雷锋活动的注脚。

  借重“先贤”资源

  在当代中国,雷锋无疑是最具标志性的符号之一。

  自1963年毛泽东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以来,多位中央领导人有专门题词。半个世纪间,通过大量的报刊、影视、歌曲、画作宣传,雷锋所代表的助人为乐、爱岗敬业、积极进取、勤俭节约等形象,伴随了数代中国人成长。

  这样的典型形象并非新中国独有。国防大学军队政治工作教研室副主任公方彬教授认为,英雄是任何社会主流价值的标杆,古今中外无不如此,但“在当代中国,道德层面最具有标杆价值的,非雷锋莫属”。

  “时代需要什么样的精神,就会呼唤什么样的精神”,公方彬回忆,每当历史上发生价值思潮碰撞时,都会有意无意出现对雷锋精神的回顾、讨论和思考。不同时代有与这个时代相适应的主旋律,甚至有不同的话语系统,但根本内容和透射出的精神光芒却是相通,甚至一致的。

  1963313日的《人民日报》在总结要向雷锋学习什么时,提出“只有像雷锋同志这样具有高度的共产主义觉悟,具有无产阶级战士的光明磊落的伟大胸怀的人,把自己的利害得失完全抛在一边的人,才能理解到助人之乐”。

  此后,虽然政治形势风云变幻,雷锋精神却经久长存。即便改革开放初期曾有过不同声音的讨论,事后来看,很大程度是由于当时整个社会的价值困惑所致。反过来,“向雷锋同志学习”更加成为执政者树立社会主义新风尚的动员口号。

  至1990年代,新一代国家领导人继续号召学习雷锋。一代又一代“活雷锋”、雷锋传人、学雷锋标兵相继产生,源源不断。在湖南长沙、辽宁抚顺等雷锋的故乡、第二故乡,雷锋精神更被誉为“一杆大旗扛到底”。

  “正因为雷锋身上集中体现的优良品质,是社会所需要大力倡导的,”公方彬说,“雷锋‘最管用’,所以当然要拿雷锋‘说事’。”

  来自权威部门的信息,当前要大力弘扬雷锋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弘扬雷锋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弘扬雷锋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弘扬雷锋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弘扬雷锋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中央党校党建部教授叶笃初认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有很多“先烈”、“先贤”,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足以供当代人借助,鼓动全党全社会形成积极向上的风气。

  “可以说,学习雷锋,与更早之前倡导的学习张思德、学习白求恩,都有一脉相承之处,”叶笃初说,“其精神既朴素简单,又符合立党立国之旨。”

  中国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宋萌荣教授表示,在当下中国社会精神层面有所失衡的背景下,雷锋精神发挥出其独特优势和持久魅力。虽然雷锋精神诞生于1960年代,但它包容性强,同时兼有人类共同文明价值观、中华民族传统文明价值观和社会主义文明价值观的优点。

  “凝聚了全社会的共同价值,为多元化思潮下的主流价值观找到了一个新支点。”宋萌荣说。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据时任毛泽东秘书的林克回忆文章,毛泽东在写下“向雷锋同志学习”题词后,曾专门向身边人解释:学雷锋不是学他哪一两件先进事迹,也不只是学他的某一方面的优点……不但普通干部、群众学雷锋,领导干部要带头学,才能形成好风气。

  “尤其是担负向公众服务的公务人员,坚持‘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情为民所系’的党员干部,雷锋精神就更值得效仿。”公方彬说。

  在宋萌荣看来,雷锋精神有机结合了共产党先锋队的道德要求和社会共同道德的要求,具有道德建设的层次性。

  “雷锋精神的最高层次,就是针对共产党人的核心价值观。”宋萌荣认为,中国共产党没有自己的特殊利益,但现在有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政绩观、利益观发生偏差,甚至腐败多发,是因为过多考虑了个人利益,用公权为个人谋私利。“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学雷锋,首先要学习雷锋作为共产党人的信念”。

  公方彬说,需要从雷锋精神中找到启示,努力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信仰信念生长土壤。拥有政治信仰可以赢得胜利,失去政治信仰,则难免导致政治集团走向衰败。

  其次要学雷锋的忠诚。党员领导干部要对党的事业忠诚,对人民忠诚,对家庭忠诚。这也是中国共产党对党员干部一以贯之的要求,宋萌荣说。

  也要学雷锋的言行一致。宋萌荣认为,现在在有的党员干部中出现的理想信念口号化、标签化的问题值得警惕,有的党员干部言行不一,台上讲廉洁,台下索贿受贿,口头上讲科学发展,实际做事走样变样。

  “党员领导干部学雷锋,还要学习雷锋的操守修养。”公方彬说,这不是要求所有人无欲无求,但能否做到少一些感官方面的追求刺激,声色犬马再远离一些,精神世界再高尚一些?

  叶笃初说,雷锋是最普通的人,做着最普通的事,这也是当年绝大多数共产党员对自己的要求定位。但现在有的党员干部,处处追求地位凸显、居高临下,处处讲究官场的阶位等级,已与党的宗旨相违背。“学雷锋,也要鼓励反对这种不好的潮流、撞击这种不好的风气。”

  湖南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肖光荣认为,领导干部弘扬雷锋精神,是提高执政能力、更好履行执政职责的需要。修养与威信是领导干部的软实力,弘扬雷锋精神,将行政职权与高尚的道德修养、人格魅力结合起来,才能达到良好的执政境界和施政效果。

  肖光荣说,在这个过程中,领导干部要努力做到“三个正确对待、始终保持‘三心’”。一要正确对待名利,始终保持一颗平常心。要自觉用雷锋精神校正个人追求,正确对待名利,关键要做到淡泊、大气和奉献。二要正确对待工作,始终保持一颗进取心。要有刻苦钻研和勤奋敬业的精神,党员干部必须把学习当作重要职责和任务,终生追求。三要正确对待权力,始终保持一颗敬畏心。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领导干部学雷锋,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宋萌荣说,这不仅包括公权力上要做到执政为民、人民利益至上,也包括个人道德上要努力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脱离低级趣味的人”。

  “身教”重于“言传”

  领导干部的垂范作用,在历次学雷锋活动中都被高度重视。学雷锋活动三十周年时,199335日新华社即发文号召,“广大共产党员和各级领导干部学雷锋,见行动,做出好的榜样,就一定会极大地促进群众性学雷锋活动蓬勃扎实地发展,保持不竭的活力。”

  “领导干部当然要在学雷锋活动中走在前面,而且重在以身作则,要‘身教’。”中国伦理学会常务理事、首都师范大学教授王淑芹说,举个例子,如果社会上利益分配不公,领导干部有享受,老百姓个人合理利益却无保障,那么全社会学雷锋又何从谈起?

  宋萌荣表示,重塑党员领导干部的感召力,一要有持续的形式,对领导干部形成压力,比如保持党的先进性学习、保持党的纯洁性学习等活动。

  二要有组织建设。比如党内道德建设,最有效的就是用人导向,在用人管人上看党内是哪种风气占上风。只有正风正气压倒了歪风邪气,道德建设才能有号召力,党员领导干部学雷锋才能有蓬勃动力。

  三要有制度保障。必须在政治制度大框架内不断推进权力制约制衡机制,方能保障领导干部学雷锋、为人民服务,继而对全社会产生引领力和号召力。

  肖光荣表示,领导干部的行为及其体现出的思想境界、道德情操,直接影响着一个地方、一个单位风气的形成,是社会行为规范的风向标。人民群众对领导干部是察其言,更观其行。在一定意义上说,官德引导着民风,甚至决定着民风。雷锋精神能否蔚然成风,能否在全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同和实践,关键取决于各级领导干部能否身体力行,作出榜样。

  他建议,要全面把握德才兼备的原则,把弘扬雷锋精神情况作为干部考核评价的重要标准。既要考察政治上的表现,也要注意在日常生活和具体工作中表现出来的道德问题。凡是有这些道德品质问题的人,早晚都会对党内风气、班子建设和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等造成危害,应坚决不用。

  此外,可以加强对领导干部弘扬雷锋精神的教育。一方面,把雷锋精神教育与查找在党性党风、思想道德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起来,在深入整改上下功夫。

另一方面,把雷锋精神教育作为领导干部教育培训和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要把雷锋精神教育作为各级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的一项重要基础性工作和长期任务,引导各级领导干部学在前面、做在前面,做继承与发扬雷锋精神的积极实践者。□ 董瑞丰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

                                   ——写在“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之际

来源:2012-02-28 《人民日报》

(一)也许你曾在列车上见过他,老式绿皮车厢里,一个年轻士兵像乘务员一样跑上跑下,扫地擦桌子扶老人上下车,让你在感受温暖的同时,也渴望把温暖传递给别人;
  也许你是在报刊上走进他,他留下的日记里,一滴水的认知,螺丝钉的体会,向钉子学习的感悟,这些质朴的思考,也曾触动你探寻人生的意义;
  也许你是在银幕上认识他,不断变幻的光影中,他对理想信念的坚持与践行,他对生活对人民的深情与挚爱,让你收获感动,也收获精神的成长;
  也许你是在网络上找到他,数字化的海量资料中,一个形象渐渐生动,一种精神慢慢浮现,被还原了的他虽已不那么“高大完美”,却让你在变动的时代重新审视自己与世界的关系。
  雷锋,一个普通战士的名字,几代中国人的共同记忆。自1963年毛泽东主席题词“向雷锋同志学习”,已经过了近50个年头。是什么原因,使得这个仅仅走过22年的生命,能够穿越50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巨大变迁,形塑着亿万中国人的心灵世界?是什么力量,让这个年轻士兵的传奇,历经一个国家波澜壮阔的岁月转换,写下新中国半个世纪的精神年轮?又是什么理由,会让我们今天的时代,依然需要他精神的光耀与弘扬,再次呼唤他平凡而伟大的名字?
  (二)“我写下这两个字:雷锋,我是在写呵,我们阶级的,整个新一代的,姓名。”正如诗人贺敬之所言,“雷锋”二字,并不仅指向一个人,而是整个时代精神的姓名。
  在雷锋的年代,面对翻天覆地的变革,全社会都需要重新找到精神坐标,确立共产主义理想、社会主义信念的现实定位。成立仅10余年的新中国,面临内外交困的“艰难时期”,三年饥荒、中苏论战、外界封锁……尤需众志成城、共渡难关的信念,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正因此,承载着新社会价值观的雷锋,才能激起最广泛的共鸣,为年轻共和国提供心灵的动力。
  “如果你是一滴水,你是否滋润了一寸土地?如果你是一线阳光,你是否照亮了一分黑暗?如果你是一颗粮食,你是否哺育了有用的生命?如果你是一颗最小的螺丝钉,你是否永远坚守在你生活的岗位上?”
  《雷锋日记》中这些脍炙人口的词句,代表了一个崭新时代的道德向往,呈现出撼动人心的精神力量。作为新生社会主义国家精神建设的成果,雷锋这个普通战士身上,熔铸了一个新型社会制度对思想道德的热切期望:集体主义的革命精神、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共产主义的坚定信念。
  每一个时代都有自己的精神坐标。今天的我们,也许很难理解“革命理想高于天”的宏大抱负,却不能不敬重“激情燃烧岁月”的真挚追求。更何况,不管是热火朝天的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还是风云激荡的改革开放年代,如果把雷锋精神诞生以来的这半个世纪看做一个整体,我们会发现,具体的时代环境变了,但我们为之奋斗的共同理想和目标矢志不渝,我们肩负的崇高使命和责任一以贯之,我们面对的基本国情、主要矛盾未有改变,对于社会主义中国而言,这始终是一个艰辛的探索时代、伟大的变革时代。
  在这样的时代,我们依然需要艰苦创业、积极进取、自强不息、奋力拼搏的奉献精神,依然需要顾全大局、忠于职守、克己奉公、以国家和集体利益为重的主人翁态度,依然需要相互尊重、助人为乐、诚实守信、和谐融洽的良好社会风尚。而这一切,何尝不是雷锋精神所蕴藏的丰富内涵?
  (三)翻开共和国的日历,细细体味那些影响过时代和社会的一个个姓名,我们会发现:雷锋精神与其说是系于雷锋一人,不如说是共和国一代代建设者薪火相传的精神谱系。
  如果说夏明翰、方志敏、刘胡兰这些战争烽火中挺立的英雄,为新中国绘就信仰的底色,如果说时传祥、向秀丽、王进喜这些建设年代里涌现的典型,为新中国构筑起精神的高地,那么,雷锋正是这一底色上闪耀的夺目亮色、这片高地上飘扬的鲜艳旗帜。而在雷锋之后,不同时代的“雷锋”,不断丰富着这幅精神画卷——
  有人落水,他跳进湖中;隧道塌方,他舍己救人。义务赡养孤寡老人,拒绝亲人给的走私手表,即便被称作“临时工”也兢兢业业,这是“八十年代新雷锋”朱伯儒;
  “辛苦我一人,方便千万家”,面对6000多户居民水电维修、房屋养护需求,一干20多年,笑着婉拒酬谢、耐心接受挑剔,这是上世纪90年代上海里弄中的“新时代雷锋”徐虎;
  16年里捐出12万元,相当于全部收入的1/320年间献血6万毫升,是他身体血液的10多倍;开微博宣传雷锋精神,“粉丝”达到620多万,这是我们身边可感可触的“当代雷锋”郭明义……
  有人曾断言“雷锋精神过时了”。从雷锋的时代至今,新中国经历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时代场景发生的巨大变化,深刻地影响一个民族的道德取向和精神建构,但在不同历史时期,那些与雷锋具有同样精神内核的人们,依然把社会的价值呼唤、时代的道德理想,以全新的形式赋予“雷锋”,让雷锋精神从来就不是一种凝固僵化的道德教条,而是一个与时俱进的精神标杆。
  从雷锋精神时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50年来,雷锋从未离开,他一直就在时代前进的行列之中;50年来,雷锋精神从未停顿,它就在社会变革的意识深处。每当社会出现不良风气时,人们就用“雷锋叔叔不在了”表达强烈的忧患;每当社会风气健康文明时,人们会用“雷锋叔叔又回来了”表示由衷的赞叹。如同一个磁场,雷锋精神把那些体现民族特质、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观念、行为方式、价值取向和精神风貌纳入其中,在不断丰富、不断完善甚至吐故纳新中发扬光大。正是在一代又一代“雷锋”传棒接力的道路上,中华民族的精神力量抵达了一个又一个时代高点。
  一个只有22年短暂生命的普通共产党员,能够赢得亿万人民如此崇高和长久的敬意;一个普通的战士所表现的高贵品质,能够激励几代人的健康成长;一个群众性的活动,能够在几十年历史进程中延续不断,影响我们时代的社会风尚,本身就证明,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已经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重要象征。
  (四)这是一种怎样的象征?
  50年来,他曾被塑造成完美的无产阶级战士,也曾被还原为骑摩托车、戴瑞士表、穿皮夹克的时尚青年。这样一个年轻战士,没有什么力挽狂澜的伟业,没有什么惊天动地的壮举,不曾堵过枪眼,不曾拦过惊马……但他真诚、善良、友爱,以帮助别人为快乐,以奉献社会为幸福。他用短暂的一生,回答了植根于人生本质的永恒追问:“怎样做人、为谁活着”。
  马克思说过:人是人类历史的前提和产物,既是历史的剧作者,又是历史的剧中人。雷锋所提出的人生命题,是他所处时代的“特殊剧情”,更是人类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普遍剧情”。雷锋精神的价值,不仅在于他给出了“为人民服务”、“助人为乐”、“当好螺丝钉”等人生答案,更在于他以“一辈子做好事”的行动与思考,提出的人生课题:
  人生在世,如何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的短暂生命旅程,如何创造出无限的价值?个体的生命意义,如何在时代发展的伟大历程中彰显?这是雷锋精神背后永恒的“雷锋命题”,也是今天我们重新走向雷锋时必须面对的“人生哲学”。
  作为一个坚定的共产党员,他为我们计算出“自我与他人”的公约数。抢着驾驶车体高大、操作困难的推土机,忘了病痛在路过的工地上推起运砖小车……雷锋说,“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里才能永远不干”,一个人如果能让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融为一体,就会有最宝贵的归属感,也才能释放最强大的力量。
  作为一个年轻的生命,他为我们澄清了“有限与无限”的辩证法。这是雷锋最深入人心的名言:“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生命有限,但生命的宽度、广度与深度,却可突破一己,雷锋用短暂的生命完成了从有限到永恒的旅程。
  作为一个普通的士兵,他为我们标定了“平凡与伟大”的坐标系。可能只是帮助一个带孩子的乘客找到座位,可能只是给战友的父亲寄去20元钱,平凡之中蕴藏伟大,细微之处方显精神。雷锋的一生揭示了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路径:伟大出于平凡,人皆可为圣贤。
  自我与他人,有限与无限,平凡与伟大。无论时空如何变化,这些决定人类向前发展的基本要素没有变,这些人类所必须面对的人生命题没有变,对这些命题给出完美答案的追求没有变。这就是为什么,半个世纪以来总有人一次次被雷锋打动,他的精神因此能超越时空、穿越时代;这就是为什么,21世纪的我们面对这个小个子战士的灿烂笑容,依然要经历精神的洗礼与心灵的拷问。
  (五)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道德困惑。工业革命的滚滚车轮碾碎欧洲传统的信仰和价值,让狄更斯感叹“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20世纪初,美国经济进入“镀金时代”,也面临贪污腐败盛行乃至整个社会的道德崩坏、精神危机。
  而我们同样身处一个大转型的时代。这个时代既有徐本禹清澈的眼神,也有郭美美空虚的手袋;既有“最美妈妈”用双臂托举的精神之花,也有彭宇诉讼引发的道德迷思。
  当交换成为很多人的存在哲学,一切似乎都可以打上价签、上架销售,一切似乎都应该掂量轻重、计较短长,“理性经济人”几乎成为唯一的物种。有人断言,雷锋早从社会上消失,换算成明码标价的各种服务。
  当冷漠成为很多人的人生面具,意义和价值在怀疑中消解,行动与实践在质问中延宕。扶起跌倒老人会不会反被诬陷撞人?爱心捐助会不会反被贪污挪用?在钢筋水泥的现代社会中,有人感叹雷锋若在也寸步难行。
  值得深思的是,即便在这种普遍的道德焦虑中,对雷锋的呼唤也从未停止。
  2003年“二十世纪中国十大文化偶像”评选,雷锋位列第八;2010年“新中国100位感动中国人物”评选,雷锋高票当选;《学雷锋》网络游戏风行一时,时尚明星荧幕再现雷锋音容事迹……
  一边是对雷锋的疏离、怀疑甚至解构,另一边却是对雷锋的认同、呼唤乃至回归。这样的矛盾,正凸显我们时代的道德困惑:在汹涌的商品浪潮中,社会如何找到一种核心的价值?在多元的社会思潮里,个人如何构造一种心灵的支撑?在物欲的诱惑侵蚀下,时代如何唤回一种实践的德行?
  (六)“人类生存于各种社会关系之中,正是通过为他人的服务,才真正体现自身的价值。社会越向现代化发展,对人的这种要求就越强烈。”
  跻身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继续快速发展的当代中国,社会生活发生着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理念单一到价值多元,从“单位人”到“社会人”, 从“熟人社会”到“陌生人社会”,在变动的时代,如何坚决遏制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的侵蚀,如何重新定位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如何创造人生价值、体现生命意义,是摆在每一个中国人面前更为严峻的时代课题。
  从改革开放之初,“人生之路为何越走越窄”的“潘晓之问”引发全国范围的集体反思,到上世纪90年代“人文精神大讨论”传递知识分子的精神焦虑,再到今天的“小悦悦事件”唤起全体国民的痛切思考,在建构物质世界的激昂乐章中,我们也一直在寻找精神之歌的主旋律。
  正是在这样的探寻中,雷锋精神再次显示它的意义和价值。道德从本质上来说是主体人格提升的内在要求。雷锋精神产生于社会主义建设的火热实践中,符合时代进步的潮流;雷锋精神与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相一致,体现了共产党员的特殊品格;雷锋精神继承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伟大的民族精神。人们需要以这种“精神原型”为内核,为全速前进的中国,构建一个精神家园;为深刻转型的社会,寻找一种心灵动力。正因此,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深入开展学雷锋活动”,有着强烈的时代意义,也有着深厚的民意基础。这是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重要方法,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必要一环,更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有效支撑。
  (七)对于今天的社会来说,“雷锋”代表了什么?“雷锋精神”意味着什么?“雷锋命题”需要怎样的答案?
  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服务人民、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精一行的敬业精神;锐意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创业精神。
  这正是今天“雷锋精神”的价值内核,也是在传承与发展中凝聚的时代共识。在一个文明的现代社会,一个公民需要以精神信仰作为人生灯塔,需要助人为乐、勤俭节约的社会公德,需要敬业创新的职业道德。从这个意义上说,“雷锋精神”就是公民精神,雷锋为全社会提供了鲜活的公民道德样本。
  我们需要秉持公民精神,正如雷锋一样,他不会袖手旁观社会的发展,而是积极参与这一进程;他会在人们需要的时候挺身而出,而不是权衡再三退避三舍;他会把奉献视为自己的权利和义务,而不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他会对他人保持诚信、友爱甚至谦卑,而不是见利忘义损人利己。
  一个社会需要以共同价值来凝聚,雷锋精神所蕴含的公民意识,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这种精神,包含着一个国家公民所具有的责任意识、参与意识、人文关爱和家国情怀。正因此,胡锦涛总书记曾深刻指出:“雷锋精神对于我们这个民族和社会过去具有、现在仍然具有重大价值和时代意义。”
  (八)1962810日,雷锋写下人生最后一篇日记:“今后,我要更加热爱人民和尊敬人民,永远做群众的小学生,做人民的勤务员。”
  50年来,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用行动,续写这本厚重的“雷锋日记”,汇聚成荡气回肠的“中国精神”,那个在部队营房前不幸倒下的身影从未走出一个民族的精神视线——
  他就在六盘山下武警某部一连官兵们几十年如一日“学雷锋”的奉献中,他就在北京东四七条小学孩子们19年不避寒暑义务服务的坚持里,他就在长江边大学生们接力救人搭成的人链中,他就在白方礼老人艰难蹬行的“支教三轮”上,他就在陈贤妹面对无助孩子“救人最重要”的一闪念,他就在“最帅警察”挺身接住坠桥青年的一瞬间。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勇气,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为雷锋阐释的“自我与他人”增添了时代的温度。这个时代,有放弃“体面工作”帮助麻风病康复者的大学生司占杰,有离开大城市自筹资金开办乡村图书馆的年轻白领李英强,汶川地震后10多万志愿者驰援灾区,北京奥运会、上海世博会上百万青年人热情服务……价值、奉献,这些标志着人类精神高度的词汇,依然吸引着高贵的心灵向着这一方向前行。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价值,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把雷锋描绘的“有限与无限”光大出生命的力量。当上不起学的孩子在希望工程的救助中看到知识改变命运的曙光,当西部偏远山村的小学教室内响起支教者的爱心合唱,当青岛募捐册上成千上万的“微尘”奏响道德乐章……公民精神在实践中凸现了价值,雷锋精神在践行中丰富和升华。
  一个时代不能没有自己的道德坐标,感谢我们时代的行动者,他们将雷锋注解的“平凡与伟大”演绎出崭新的内涵。草原医生王万青40多年风雪行医写下敬业的诗篇,退休干部杨善洲22年染绿荒丘印证信念的厚度,大山深处邮递员王顺友用孤独的长征丈量责任的距离……这些普通人身上敬业奉献的精神,既是公民道德的基本要求,也是精神追求的至高境界。
  让抱怨者努力去改变,让迷茫者尽力去探寻,让批判者勉力去建设。正是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赓续了雷锋的精神,塑造了社会价值的内核,赋予了时代前行的信心。以雷锋之名,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传承者,做社会主义道德规范的实践者,做良好社会风尚的创造者,这是每个人应有的理想和追求。
  让信仰天空更辽阔,让精神画卷更绚烂,让心灵追求更高远。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责任人,党员领导干部更应率先垂范,身体力行,更加自觉地追随雷锋的脚步,在利益分化、价值多元的时代,争当价值标杆、发挥示范作用。以雷锋之名,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展现先进分子道德觉悟,张扬共产党人理想信念,这是党员干部必须承担的责任与使命。
  (九)也许,你挤在上下班地铁的人潮中,不愿与他人视线相接;也许,你算计着住房的贷款、孩子的学费,无暇顾及更多的感受;也许,你关上窗锁上门驻守高楼,难以看到左邻右舍的笑脸……
  即便这样,雷锋的召唤也会在我们内心深处回响。他鼓励我们追求更饱满的意义,引领我们走进更丰盈的人生,并把砝码添加在我们价值天平上属于精神的那一端,提示我们回答好生命的考题。
  不需要多么宏大的意旨,你所站立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中国。你所抵达的那个地方,正是你的家园。这是你可以做的——
  走进打工子弟学校教孩子们唱一首简单的歌,敲开公益组织的大门填一张志愿者表格,或者只是给满身泥水挤上公共汽车的农民工一个温暖笑脸,甚至只是微博寻人、网上捐物的一次顺手转发。举手之间,你靠近了那个伟大的灵魂。
  “如果你要告诉我们什么思想,你是否在日夜宣扬那最美丽的理想?你既然活着,你又是否为未来人类的生活付出你的劳动,使世界一天天变得更美丽?我想问你,为未来带来了什么?”
  向我们时代的行动者致敬——而他可能就是你。□任仲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