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西部去,到基层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近年来,一大批青年响应国家号召奔赴西部、服务基层,为西部地区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是什么原因让他们选择前往西部?又是什么原因让他们能够坚持到底?带着这样的疑问,生命科学学院组建了“职海寻宝”暑期社会实践队,8月6日,实践队员通过线上专访,聚焦于一位从浙江奔赴西藏,在教育一线默默坚守六年的特殊劳动者——冷登辉老师,走进他的教育世界,探寻当代教育工作者在边疆地区的育人之路。六年来,他扎根雪域高原,多次荣获各类表彰,被学生亲切称为“教育点灯人”。

冷登辉老师
职海探秘:创新教学育新苗
初到西藏,冷老师面临着诸多难题。当地学生以藏语为母语,部分来自偏僻乡镇的学生甚至无法正常用汉语沟通,学习基础薄弱,主动性不强,家长教育理念也不积极,大部分学习压力都落在了教师身上。面对这样的学情,冷老师没有退缩。作为学校教学骨干,他深入研究当地学生特点,将藏族文化元素融入教学,创立“生活化”教学模式,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他精心设计教学课堂,帮助农牧区学生建立学习自信。冷老师始终坚信,教育援藏是自己的信念,每一次授课都是育心的过程。他寄语青年教师:“先让一个知识点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再让这份成长在岁月中开花结果——教师的价值就会随着那些成长的轨迹不断升华。”
访谈实录:坚守奉献悟真谛
在访谈中,当被问及当地学生与之前接触学生的差异及对教学的影响时,冷老师表示,刚到西藏时学生基础薄弱、语言沟通不畅,他通过重新研究教材、针对性备课来解决。对于初入西藏的工作表现,他坦言起初意气风发,但现实残酷,环境和落后管理理念带来影响,不过他坚持服务学生、教书育人的使命,尽到了最大责任。这段经历让他对“教育者”角色有了新理解,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言传身教,从品德素养等方面影响学生。谈及自身转变,冷老师称,起初他认为努力备课、讲好课、专业知识过硬就能改变学生,后来发现教育是所有行为的结果,开始转变教学方式,走进学生、交朋友、注重德育教育。
访谈启示:教育之路启新程
冷老师的教育经历给我们带来了诸多启示。他将“差异”转化为教学特色,凭借持续观察记录学生学习特点,把文化差异变成因材施教的契机,这表明教育工作的关键在于能否将“差异”转化为教育实践。在面对语言障碍和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时,他通过建立信任、融入生活场景,让知识可亲可感,说明教师不仅要有专业知识,更要具备走进学生内心的能力。此外,他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养和学习信心,提醒教育工作者要用长远眼光看待学生成长,关注学生的持续成长而非短期成效。冷老师用坚守与奉献,诠释了新时代边疆教育工作者的真实写照,他的教育之路,也为更多教育工作者点亮了前行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