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省滨海受损生态系统修复重点实验室在原浙江省植物进化生态学与保护重点实验室基础上,由台州学院牵头联合行业领军企业中节能铁汉生态环境股份有限公司及学校下属企业台州市环境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重新组建而成。
实验室现有科研人员82人(省部级以上人才7人),科研场地18000平方米,仪器设备近亿元。
实验室近三年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等国家级项目32项、省部级项目17项,授权发明专利39件,成果转化21项,在NC、PNAS等发表论文287篇,获科研奖励13项。拥有环境/生态学、植物/动物学ESI全球前1%学科,区域和学科优势明显。
本实验室围绕国家和浙江生态文明建设战略布局,面向双碳背景生态安全屏障建设科技需求,实施循环经济“991”行动计划升级版,以滨海受损湿地、农田、森林和盐碱地等为研究对象,聚焦浙江滨海生物入侵、极端气候和污染受损的生态系统自然修复困难的关键问题,开展基础理论研究、关键技术与装备研发、典型区域集成示范,尤其重点关注外来生物二次入侵防控、台风干扰修复、盐碱地改良、微塑料污染等“卡脖子”问题,实现农林业、海洋蓝色循环、智慧环保等产业绿色低碳转型,也是我省“315”科技创新体系的具体体现。
入侵生态系统修复:针对外来植物二次入侵机制不清、修复技术不足等问题,以滨海湿地(滩涂)和农田为研究对象,阐明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互花米草、加拿大一枝黄花、空心莲子草等二次入侵机制及对本地植物生长的反馈;建立卫星遥感监测技术,集成土壤微生物改良菌剂、植物源抑菌剂、高固碳本地物种替代等二次入侵防治修复技术。尤其针对互花米草二次入侵,集成以无人机精准灭除、耐冷红树林替代等策略为主的防控技术体系,建立工程示范并推广。
极端气候干扰生态系统修复:针对极端气候干扰对滨海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不清、修复技术不足等问题,阐明台风、高温干旱和极端高温、雨雪冰冻对滨海森林、农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影响机制,选育抗干扰树种,集成土壤生态改良、农林复合经营等灾后受损生态系统恢复技术体系。尤其是针对山区抗台风受损边坡治理和修复,开发高分子喷播新材料新工艺,研制配套喷播设备和喷播种子包产品,集成抗台风干扰森林生态系统修复技术体系,建立工程示范并推广。
围海造地干扰生态系统修复:针对滨海盐碱地改良新材料新装备不足、污染溯源不清等问题,基于耐盐碱高固碳适生和抗逆植物资源库,研发微生物菌剂,开发泥炭基新型盐碱土壤改良剂、“土非土”植物固着材料等,构建植物、改良剂与“抬田-浅池”等相结合的滨海盐碱地拟自然改良技术体系,建立工程示范并推广;开展微塑料等新污染物指纹图谱特征和迁移机制研究,研发新污染物监控和数据采集传输技术,开展智慧化预警;基于在线检测和机器学习模型,精准评价和预测特征污染物分布特征和动态变化,开展智慧化运营。
诚邀全球伙伴携手同行,共探合作机遇,同绘发展蓝图!